</dt>
&esp;&esp;马车的颠簸中,他们都没有睡意。
&esp;&esp;翌日清晨,皇帝并未临朝。
&esp;&esp;百官正在担忧,高福已站在御案前,诵读了两册诏书。一是册封晋王李璋为太子,择日举行册封大典,二是命太子监国理政,宰相及楚王辅政。
&esp;&esp;朝臣齐齐跪地,祝告皇帝万寿无疆,也起身向太子行礼,表示会听从太子召唤、尽心辅佐。
&esp;&esp;这次的行礼只是简单的两拜,待册封大典完成,晋王李璋正式晋封、受册宝,百官见太子,就要行稽首礼。
&esp;&esp;那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需要跪下,手和头都要接触地面,且停留一段时间。
&esp;&esp;拜君之礼,理应如此。
&esp;&esp;李璋温和回礼。姿态从容硬朗,神情谦恭内敛,风姿伟岸,令刚刚还担忧皇帝病体的朝臣稍稍安心。
&esp;&esp;江山后继有人,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
&esp;&esp;接下来处理今日朝事。
&esp;&esp;先由朝臣呈奏,再着有关部堂商议,若有当场议论好的,李璋仔细记下,回禀皇帝阅批。若有各部争执,商议不好的,也记下来,等候圣裁。
&esp;&esp;朝事复杂,每一件都事关江山社稷。
&esp;&esp;李璋并不独断专行,更多的时候,他在温声询问引导,而不是质问指责。有些不懂的,也能不耻下问,尽量清楚明白。
&esp;&esp;只有一次他脸色不好,发了怒。
&esp;&esp;那是言官弹劾河南道节度使纵情声色、贪腐银两。李璋大怒,命三司彻查,揪出国之蛀虫。
&esp;&esp;早朝结束时,不少官员心生宽慰,连连点头。
&esp;&esp;身穿紫、绯官服的朝臣离去,宰相留下,同李璋低语几句后也缓步离开。李策上前,递过去一个信封。
&esp;&esp;李璋面有疑惑地接过,动作很缓慢,待打开信封,看到里面的纸条,顿时神情僵硬,木然而立。
&esp;&esp;他并不说话,等李策开口。
&esp;&esp;李策面容和缓,略自责道:“内人顽劣,哄太子殿下写了这个,已然知错。今日送回,望乞恕罪。”
&esp;&esp;李璋英挺的剑眉微蹙,又渐渐展开,露出一丝自嘲般的笑容,把信封折叠,放入衣袖。
&esp;&esp;“楚王先别回去,”他没有再提纸条的事,只招呼李策道,“一会儿政事堂议事,你既然辅政,就也该参加了。”
&esp;&esp;当初在圜丘时,皇帝曾想让李策进入政事堂,而李策选了迎娶叶娇。没想到不久之后,他还是要进政事堂。
&esp;&esp;李策点头算作回答,正要转身离去,李璋又唤了一声。
&esp;&esp;“册封大典之前,”他正色道,“不能称本王为‘太子殿下’。”
&esp;&esp;李璋矫正李策。
&esp;&esp;“是愚弟失言。”李策认错道。
&esp;&esp;其实今日已有许多朝臣这么称呼,不过按照礼节,的确为时尚早。
&esp;&esp;李璋说着向前走去,即将越过李策时,他忽然停下,又道:“还未成婚,也不该称之为内人。”
&esp;&esp;似乎前面的话只是铺垫,他真正想说的,是这一句。
&esp;&esp;你不该称我为“太子殿下”,也不该称呼叶娇为“内人”。
&esp;&esp;他们离得很近,肩膀和肩膀几乎相撞,腰间佩戴的玉牌和玉环同时发出轻微的响声。
&esp;&esp;革带束着蜂腰,两位身姿笔挺的皇子几乎穿着一样的衣服。他们肃然而立,都没有看向对方,也未剑拔弩张,可紫宸殿里的风,却突然狂烈几分。
&esp;&esp;李璋停顿一瞬,便向前走去,留李策僵硬地站在原地。
&esp;&esp;那股冲进紫宸殿里的风,已经钻入李策心中,掀动起惊涛骇浪,又在他的克制下渐渐平息。
&esp;&esp;不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