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自然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点头应允。
\"韩非,就由你来替秦王陛下安排住宿吧。\" 荀子的目光转向韩非,随即又落在了赵书身上。赵书正站在秦王旁边,注视着荀子,淡然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
四人针锋相对,荀子的话语如同雷鸣,震人心魄。片刻后,全场气氛骤然紧张,荀子的眼中闪烁着惊愕,一时之间无法集中思绪。他呆滞地看着赵书,后者只是微笑不语,仿佛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在叩击着人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荀子抚额,半晌才回过神来,这是读书人的本分,追求的是继承古圣的绝学,开启万世的太平。庄子凝视着赵书,陷入了沉思。
此时的荀子如狂热信徒,口中念念有词:\"理当如此,理当如此……\"其实赵书只是不想浪费时间,不愿与荀子过多纠缠。他拉起荀子的衣袖,走向秦王,这一举动让秦王和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
\"荀子,若欲实现万世太平,你该仔细思考,这战国七雄中,谁能真正达成?\"赵书的话语掷地有声。秦王对这四言诗充满了期待,想象着那样的盛世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多么宏伟的志向!
荀子被拉住,虽然叹息摇头,但他明白:\"这只是理想,我们读书人所求,是天下而非一国。秦王亲临,我深感愧疚,然而万世太平,岂能一家独享?周天子 殷商建立周朝,结局又是如何?\"
赵书反问道,瞬间四周静默无声。尽管年纪尚小,赵书的气势却无比坚定。面对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他毫无惧色:\"结局就是,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强者恒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始终傲视群雄!\"
\"但秦的气运终有消散之时。\" 庄子加入论战,风势似乎也变得更强。晓梦在一旁听得 。这时,那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少年大笑出声:\"气运已尽,就让我来延续,天命难违,这话在我这里,不过一派胡言!\"
他决心为秦国续命,为秦王带来永恒。狂风肆虐,庄子望着在风中冷峻坚毅的少年,心绪不禁一荡。\"若连道家的‘盗’,即洞悉天机的本质都不懂,你还修炼什么道呢?\"赵书的最后一句话,犹如重锤直击庄子内心,直指大道与权谋的微妙关系。
以智抢夺生机。
他遨游梦境,窃取诸多幻境中的灵韵,甚至也汲取了鸿蒙鲲鹏的一缕气息。何时,道家竟变得如此 者?
“阴阳家的人都已扎根秦国,你们道家却说什么顺应自然,只是推算出道家兴盛时机未到。但为何不尝试突破?”既然要诱导儒家入秦,现在连庄子都见到了,不妨一并说服。毕竟道家才是正统,难道不及阴阳家吗?赵书心中对道家的消极态度略感遗憾。
作为战国时期就流传千年的大家族,后世反而不如外来的门派宣传得响亮。儒、释、道三教,儒家与道家在战国时代可是并肩竞争的。
“小先生,天色已晚,陛下旅途劳顿,该先歇息了。”韩非实在看不下去两老这般受小孩言语左右,无言以对。即使是儒家荀子和道家庄子,如果这事传开,他们还能有何颜面?
“哼,好好考虑吧。”赵书瞥了他们一眼,深思熟虑的较量,必须拿出实质性的内容来说服他们。儒学院内,长廊亭台错落有致,韩非引领两人走向住宿之处。
沿途不断有学子投来好奇的目光,韩非早已是学院的前辈。学子们见到来人,恭敬行礼。
赵书一路观察学子们的举动,目光犀利。
韩非有些不解,直到无人之地才问道:“小先生为何如此关注我的学弟们?”赵书解释得婉转:“儒学院迁至秦国,必有学子无法前来,我记下他们的面貌,将来有机会再带他们回家。”
话里话外都是明确的意思:他已经记住这些人,若有人不愿随行,也别怪他不留情面,直接带走。韩非无言以对。
送嬴政和赵书进房间后,韩非匆匆离开。
而在山脚下的风中,庄子和荀子默默相对,无奈地叹了口气。“连孩童都能领悟道的本质,我们反而不如。”“连孩童都能理解儒学核心,我们却做不到。”
“唉……”
“那我们是否也应去秦国?”荀子还在犹豫,鲁国,是儒学的根基。
若去秦国,就必须亲手斩断过去的羁绊。
此时的荀子内心纠结,但在赵书那四句诗触动后,
他萌生了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