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父亲和弟弟都起床之后,马斌快步来到外屋地,把桌子搬到炕上。随后,他丝毫不敢停歇,立刻开始有条不紊地捡碗捡筷。他的动作熟练而迅速,仿佛这些动作已经重复过无数次。接着,他小心翼翼地把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炖菜和散发着浓郁麦香的香喷喷大饼子依次稳稳地端到桌子上。一家人围拢着桌子,在炕上依次找好位置坐好,准备开始享用这顿看似简单却饱含着家庭温暖与亲情的温馨饭菜。
炖的大白菜汤面上漂浮着屈指可数、零星点点的一点油星,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大饼子带着酥脆可口的嘎巴,咬上一口,“嘎吱”作响,满口留香。还有昨天剩下的几根大葱,虽不那么鲜嫩,但依旧散发着独特的辛辣香气。以及一小碟滋味浓郁、咸香适宜的大酱,一家人随即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地大快朵颐起来。
或许是因为昨天发生的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老爹一直阴沉着脸,那表情仿佛能拧出水来,也没给马斌什么好脸色看。
马斌的父亲在生产队负责赶大车,这是一项需要经验和技巧的工作,而大哥亦是如此。也许是作为家中的第一个孩子,父母在其身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带得格外用心,所以大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学会了父亲的这一赖以为生的技能。马斌的二哥则是村里的民兵,时刻保卫着村庄的安宁。如果依照上辈子的经历和顺序,自己来年将会前往砖厂去干活……
一家人吃完饭,匆匆忙忙地换好干活的衣服,老爹就手持着他那长长的大鞭子,那鞭子在空中挥舞一下,便会发出清脆的响声。老爹和老娘一起迈着匆匆的步伐前往生产队集合准备干活。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男劳动力一天能够挣到十个工分,这是他们辛勤劳作的回报;女劳动力一天是八个工分,她们同样为家庭和生产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像马斌这样尚未满 16 岁的半大小子,满 16 岁以后能算半个工,也就是五个工分。可现在马斌还没满 16 岁,就只能跟着弟弟两个人去打猪草。打来的猪草既可以用来喂养自家那几头嗷嗷待哺的猪,也能够拿去换工分,每 40 斤便能换得宝贵的一分。
马斌和弟弟马武拎着结实的绳子,手持锋利的镰刀,迎着轻柔的微风,兴致勃勃地朝着野外走去。一路上,微风如温柔的手轻拂面庞,带来丝丝凉爽;绿草如茵,好似一块碧绿的柔软地毯,绵延至远方;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那歌声清脆悦耳,仿佛在为兄弟俩加油鼓劲。
到了草地,兄弟俩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
马斌眼神敏锐,如同鹰隼一般,很快就发现了一大片茂盛肥美的猪草。他大声呼喊着弟弟:“马武,快来这边,这儿的猪草又多又嫩!”
马武听到哥哥的呼唤,立刻闻声赶来,两人心有灵犀,齐心协力,配合默契。不一会儿,就割了满满一地的猪草。
太阳渐渐升高,那炽热的光芒洒在大地上,天气也越来越热,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马斌抬手擦了擦额头上豆大的汗水,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毫不在意,对马武说道:“差不多了,咱们加把劲,早点割完回家。”
马武用力地点点头,嘴角撇了撇,更加卖力地干起活来。
终于,这一片的草都被割完了。马斌动作娴熟地拿着绳子,把猪草捆扎得结结实实,自己一个人差不多就能背回去 。他带着马武,沿着来时的路往家走去。马斌记得很清楚,这个时候割猪草一般都是上午或者是下午。上午打的猪草都拿到生产队换工分,下午打的猪草就留着自己家猪吃。
马武匆匆忙忙就去上学了。这个时代的上学时间点和后世大不相同,早上九点半上学,下午三点半就下学了。
向阳村是个规模较大的村子,得有个百十户人家,一个生产大队,又分三个生产小队。
向阳村周边还有几个零零散散的小屯子。周边小屯子里的孩子都不辞辛劳地到向阳村来上小学。
走回村子,马武一溜烟儿地跑回家去拿书袋,然后急匆匆地去上学。
马斌身背猪草,每迈出一步都显得极为坚定,他就这么一步一步,缓慢地朝着马号挪去。那马号,在村民们口中也被称作牛马圈,这里不仅是牲口的栖息之所,也是集体专门收取猪草的地方。
当他好不容易抵达马号时,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身影瞬间闯入眼帘,正是丁大海。丁大海,这个在马斌前世的记忆深处占据重要席位的人,乃是他的堂大舅哥。回忆的闸门一经打开,过往的种种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马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