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无话。天还麻麻亮,东边刚泛出点鱼肚白,公鸡都还没来得及打鸣报晓呢,大家伙儿就跟被啥无声的号角给招呼起来了似的,都麻溜地起了身。
书记站在当院,扯着嗓子喊:“都别磨蹭,起来接人去!”这一嗓子,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扔了个大石头,原本还有些没睡醒的人“哗啦”一下子就清醒了起来,有了精气神儿。
几个赶大车的几个人,大步流星地就奔马厩去了。马厩里,那几匹马正悠哉游哉地甩着尾巴。几人熟练地抄起缰绳,一个大叔轻轻摩挲着马鬃毛,一边念叨着:“老伙计,今儿个又得辛苦你啦。”接着把马套拿出来,小心翼翼地先把皮套搭在马背上,然后仔仔细细地调整肚带,紧了怕勒着马,松了怕马套不牢,手上的活儿那叫一个细致。再把缰绳穿过马嚼子,三两下就把马和车辕连得稳稳当当的,那动作干净利落,就像演练了无数回的老戏码。
韩立伟在旁边瞅着大家忙得热火朝天,他自个儿没事干,站在那儿有点像个局外人。犹豫了一小下,他凑到书记跟前,低着脑袋,脸上带着点讨好的笑:“书记啊,我这闲得慌,想去换点东西行不?”
书记抬眼瞅瞅他,寻思了片刻,大手一挥:“行,麻利儿的,别耽误太久,咱在县城口集合。”
韩立伟一听,乐颠颠地跑回屋拿上钱和麻袋就往外跑。
这时候,三辆大车在院子里都准备好了。车身的木板虽说有点旧,可看着就结实。每辆车都配了一匹高头大马,那马蹄子在地上刨来刨去,像是也急着赶路。
四个人分别跨上三辆车,手里紧紧握着马鞭,吆喝一嗓子,三辆车就嘎吱嘎吱地朝着知青点出发了,那车轮子转起来,就像唱着一首老掉牙的东北二人转,越走越远。
没多大工夫,就到了知青接待处。书记雄赳赳地走进屋里,马斌他们几个在外面把马缰绳勒得紧紧的,安安静静地等着。
不一会儿,书记带着一群知青出来了。马斌一瞅,一共六个知青,三男三女,岁数都不大,也就二十啷当岁,站在那儿,眼睛里有对乡下日子的好奇,也有点小忐忑。
马斌他们赶紧动手,把知青的行李一股脑儿地搬到马车上。
“都妥了,开路!”马斌喊了一嗓子,马鞭在空中甩了个响,马车缓缓地动起来。
马车走到县城边上,马斌瞧见韩立伟在路边,扯着嗓子喊:“立伟哥,这边儿呢!”
韩立伟紧跑两步过来,脸上挂着憨笑:“可算撵上了,这一路跑得我呼哧带喘的。”
马斌笑着说:“就等你了,上车吧。”
韩立伟上了车,找个地方坐下。
知青们都瞅着韩立伟,韩立伟就主动开口了:“俺叫韩立伟,在村里有啥事找俺就行。”
一个男知青笑着搭话:“韩大哥,这村子咋样啊?”
韩立伟挠挠脑袋:“咱村老好了,山清水秀的,老乡们都实诚,就是日子过得比城里糙点,不过你们来了指定能让村子热闹不少。”
马斌在前面赶着车也跟着说:“那可不,以后大家伙儿互相帮衬着,日子肯定过得杠杠的。”
众人都点头称是,马车就这么叮叮当当地朝着村子奔去。
可这大冬天的,走了三十多里地,那风跟小刀子似的刮脸,把几个人冻得脸都青了,谁也没心思唠嗑了。
突然,有个知青喊了一嗓子:“看,那是啥玩意儿,是雕不?”
马斌一听,也吓了一跳,顺着方向看去,只见一片山坡下,一只大雕正死死地抓着一只狐狸,雕的爪子扣在狐狸脸上,狐狸也不甘示弱,用爪子拼命扒拉着雕,那场面,真是够惊心动魄的。
众人都被眼前这激烈的场景惊住了,马车也不自觉地停了下来。那只大雕双翅展开足有两米来宽,羽毛在微弱的阳光下泛着冷峻的光,它的爪子如铁钩一般深深嵌入狐狸的脸,狐狸的眼睛里满是惊恐与挣扎,嘴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声,四爪在空中乱舞,试图挣脱大雕的掌控。
韩立伟咂咂嘴说:“这雕可真是厉害,这狐狸怕是要成它的盘中餐喽。”
书记在一旁接话道:“在咱这东北的山林子里,这种事儿常见,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弱肉强食啊。”
知青们都看得入神,一个女知青忍不住说:“好残忍啊,狐狸多可怜。”
韩立伟笑了笑:“妹子,这狐狸平日里也没少祸害咱村里的鸡,这雕捕它,也算是替咱出了口气。”
马斌这个时候是多么希望自己一个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