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热得邪乎的大夏天,村子被裹在一片蝉扯着嗓子喊、热浪一个劲儿往上拱的当间儿。马武撒丫子顺着窄巴的乡间小道往前蹽,脚底下“噗噗”地扬起一溜烟儿尘土。这小子脸蛋子红扑扑的,汗珠噼里啪啦地往下掉,眼睛瞪得溜圆,透着一股急火火的劲儿,直奔他哥马斌家。
一到门口,马武连口气都顾不上喘,扯脖子就喊:“哥,哥!我馋蛤蟆肉了,你快给我抓点儿呗!”那大嗓门在静悄悄的小院里直晃悠。
马斌正在屋里的炕上四仰八叉地躺着呢,黑豹和黄郎在地下玩,黄郎看到有人来了,连忙跑到了柜子下面。
马斌瞅见眼巴巴瞅着自个儿的马武,“扑哧”一乐,说:“你咋不自己个儿去抓呢?”
马武一听,嘴角一下子咧到耳根子,眼睛贼亮,颠儿到马斌身边说:“哥,我抓那点儿哪够塞牙缝的……”
马斌一边在院子旮旯那堆破烂儿里扒拉,一边搭话:“别着急,我得先把家伙事儿拾掇好喽。”
马斌在墙角翻腾了好半天,总算找出一根粗细正合适的铁丝。他拿着铁丝在手里颠了颠,然后走到院子里的磨刀石旁,蹲下来,把铁丝的一头摁在磨刀石上,两手攥紧另一头,吭哧吭哧地来回打磨。就听那磨刀石和铁丝“刺啦刺啦”地响,在这热得冒烟儿的空气里,声儿格外清亮。
马武在旁边眼巴巴地瞅着。马斌扭头冲他一瞪眼,让他去找根手指粗、长溜儿点的木棍。马武应了一声,屁颠屁颠地跑去找了。
过了好一阵子,铁丝的一头让马斌磨得锃亮,尖得能扎透鞋底。马斌拿起铁丝,瞅了瞅,挺满意。这时候马武也回来了,扛着一根两米来长的大木棍,这玩意儿拿在手里死沉死沉的,可结实了。马斌把磨好的铁丝尖儿小心翼翼地对准木棍的一头,再用从屋里翻出来的麻线,一圈又一圈地缠巴上。他手法那叫一个熟练,每一圈都缠得紧紧实实的,就怕铁丝和木棍不结实。
为了拿着顺手,马斌还特意拿着小刀,在木棍手握的地方,把那些糙皮一点一点地刮下去,刮得溜光水滑的。他拿手反复摩挲着木棍,觉着得劲儿了才罢休。
旁边的马武早就按捺不住了,在那儿又蹦又跳,嘴里嘟囔着:“哥,你麻溜儿的,快点儿!”
马斌瞅着弟弟猴急的样儿,笑着说:“着啥急,抓蛤蟆这事儿可得有耐心,工具不整好,啥也抓不着。”
啥都弄好了,马斌站起身,拿着自个儿做的捕蛙家伙,还拎着一根细绳,带着马武顺着弯弯曲曲的小道,就奔村外那老大一片稻田去了。
这时候,夕阳的光像给稻田盖了层金纱似的。风一吹,稻子“沙沙”响,就跟欢迎他俩似的。田边的草窠里,那些叫不上名的小虫子欢快地叫着,时不时还能瞅见几只“蚂螂”在半空里轻快地飞。在他们老家,“蚂螂”就是蜻蜓,蜻蜓在满语里叫“马玲”。
马斌使劲儿吸了一口气,空气里全是泥土、稻草和水混在一块儿的味儿,闻着可舒坦了。他扭头瞅瞅马武,神色有点严肃地说:“一会儿跟紧我,可别瞎跑,这稻田里不光有蛤蟆,还有癞几把了,这要碰到皮肤可有你受的……”
俗称癞蛤蟆,后背的小疙瘩有毒,学名叫蟾蜍……
马武小鸡啄米似的点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哥哥手里的捕蛙工具,满脸的兴奋劲儿。
他俩小心翼翼地迈进稻田,脚下的泥软乎乎的,每走一步,就“扑哧扑哧”陷进去一个深深的脚印。
马斌猫下腰,眼睛像老鹰抓小鸡似的,在稻田里到处踅摸。突然,他瞅见前面不远处有只褐色的蛤蟆,正悄没声儿地趴在一片稻叶底下呢,它那皮色跟周围环境都快分不清了,不仔细瞧根本看不出来。马斌轻轻地举起捕蛙工具,冲马武使个眼色,让他别吱声,然后一点一点地朝着蛤蟆凑过去。他脚步轻得像猫似的,在水里带起一丝儿小波纹,生怕把这机灵的小家伙惊着。
眼瞅着离蛤蟆就几步远了,马斌停下,憋住气,调整了一下手里工具的角度,接着猛地把尖尖的铁丝朝着蛤蟆扎过去。哪成想,蛤蟆像是感觉到危险了,在这节骨眼儿上,后腿使劲一蹬,“嗖”地一下蹦进旁边的水田里,溅起一小片水花,就剩下马斌和马武在那儿干瞪眼,一脸惊愕。
“哎呀妈呀,差一丢丢就抓到了!”马武忍不住喊出声,话里透着满满的可惜。
马斌乐了,安慰他说:“没事儿,这蛤蟆鬼精鬼精的,咱接着找,肯定能抓到。”
他俩接着在稻田里找,马斌仗着对这片稻田熟得很,带着马武在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