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无忧,他将竭力守护国家。由于民众深受其影响,若处置国师,可能会引起民愤。新王留下他,只是维持稳定的局面。
诸葛亮说:“因此,国师对大王的不满想必不少。”
王大汉道:“只要国师留在位上,就够了,其他无谓之事无需多虑。就算大王真的不喜欢我,甚至不愿见我,只要保证我不被赶走,我就满足了。”
……
结尾:
——
《良善之人质疑》
秦始皇再次强调:“国师并非良善之人。”只要有野心,便不可能甘于现状,长久屈居人下。吕布接口:“所以,他想篡夺朝堂。”
国师渴望夺回失去的一切,才会采取如今的行动。王大汉一脸迷茫:“哈?国师做了什么?我一直看他稳如泰山呀。”难道连国师也要有所行动吗?
王翦轻咳一声,暗示此事不宜过问。王大汉的嫌疑还未解除,需要持续质疑,直到证实他是好人再说。
王大汉感慨:“这次是我彻底被骗了,对不起,咸阳君。否则我就不去了。”他担心跟随一行人,会被防备。
自己倒无所谓,哪怕面对质疑的眼神,也能接受,只是担心他们过度防备自己,疏忽了他人,导致危险。
秦始皇再次确认:“你是否愿意与我们同行,王大汉?”他把重心放在王大汉身上。如果王大汉自愿留下,他离开也不会遗憾;但如果真心希望留在身边,就不要轻易放弃。
至于之前的怀疑,如果真的怀疑,早就不给他开口的机会了。诸葛亮道:“无知者无罪,你及时停止,告诉我们实情,已是难能可贵。”
被骗的人往往处于混沌状态,就像被误导的人,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只能说他们是误入歧途,而非本性恶劣,不能因此而不信任。
王大汉惊讶:“您还要征求我的意见?”他以为自己已经被视为威胁,可能被排除在外。然而,秦始皇不仅没有排斥,反而征询他的意见,这份感动和意外难以言表。
秦始皇坚持:“用人不疑,我让你随行,就是基于对你的信任。”吕布认同这一点。即使王大汉犯错,只要改正,他也会予以谅解。此次王大汉的行为并未造成实质损害,他是迷失后找回方向的人,值得救赎。所以,秦始皇对他宽容也是应当的。
同样的情况,换做自己或许会生气,但第二天仍会引领他前行。
然而,在经过细致的教导后,让他明辨是非,避免重蹈覆辙,王大汉依然沉浸在一种惊喜的情绪中。
嬴政缓缓道:“我可以把话说得很清楚,你现在离开我,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王翦轻笑一声:“这是想用威胁来束缚他吗?”
这又是为何呢?
此刻本是给王大汉一个机会,但他这么一说,似乎这个机会成了 。这会让王大汉心中充满不解。
嬴政解释道:“这不是威胁,要对付你的人也不是我,而是大王。他已经确认了你的铸剑坊的目的。”既然他们在铸剑铺相遇,突然消失并捆绑暗卫,大王必然勃然大怒。
大王不会亲自对嬴政下手,因为他在国家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即使是死亡,也不至于亲自动手。但对于铸剑师,大王则可以轻易抓取审讯,让他供出所有细节,然后彻底清除证据,不留活口。
因此,才有这样的论调:只要王大汉回去,就必然难逃一死。王大汉反问:“哈?为什么大王会关注我?我不明白,公子蒙您已足够优秀,从未对大王构成威胁,为何还要对付你?”
人心真的如此难以揣测吗?
我无法理解。
赢政答道:“之前曾有过类似的威胁,触及了他的利益。”这个威胁真实存在,只要自己活着,就可能对他的王位构成威胁。如果他继续保持低调,大王就会怀疑自己是否在暗中结党营私。大王已经开始惶恐,夜晚对他而言将是煎熬的时光。
因恐惧随时有人会闯入王府行刺,这种日子使他生不如死。为了安心入睡,他必须先将自己除去,才能安心。诸葛亮道:“依我看,现在的大王只是被太后过于牵制。”
何必如此呢?
难道真需要将太后每一句话都牢记在心?在他看来,这有些愚蠢。将自己置于易于操控的位置,大王的王位恐怕难以长久。嬴政道:“大王的事不必过多纠结,但我们的生命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他不会直接针对大王,但如果真要除去自己,他至少要有自保的能力。
王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