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的事算是尘埃落定,李宗义在给燕京的太子姚曦发去一封急递后,就带着高丽王王昛从海路去往山东。他们将在蓬莱登陆,之后高丽王王昛直接去往洛京,而李宗义则会去往齐王的王都济南,在那等候姚曦。
不带高丽王自燕境返回,一是李宗义感觉被燕行云这个小狐狸摆了一道,不想回去再跟他搭台唱戏;二也是向燕国表示一下不满,虽然燕国肯定没人在乎,但该表示的还是要表示,有了这么一个表示,李宗义回到朝廷也更好交代,答应沈熙之的事情也会办的更容易些,否则朝里那些人,肯定会抓着这件事不放,想做些文章。
在李宗义看来,高丽换王这件事,终归还是朝廷办的更不地道些,在辽东走了一遭李宗义也看到了辽东的艰难,所以他还是想不折不扣的将跟沈熙之谈好的条件落到实处,帮燕军在辽东站稳脚跟。毕竟真闹到辽东失守,高丽又归降蒙古,朝廷便是里子面子都丢了,跟燕国的关系也会破裂。
五日后,李宗义的急递就送到了远在燕京的姚曦手中。姚曦在看完奏报之后,心情很是复杂。对于燕行云在高丽搞得小动作,姚曦并不生气,反而心中有些高兴。
因为他当初在洛京就反对朝廷在高丽搞换王一事,若是燕国真的忍气吞声,毫无动作,那岂不是说明当初姚曦的顾虑是杞人忧天?如今高丽的王虽然换了,但实际掌控高丽的依然是王謜,而且为此朝廷还不得不答应燕国更多的条件。虽说站在朝廷的大局来讲有些赔了夫人又折兵,但这反而证明了姚曦当初的正确。
但另一方面,燕行云不理会朝廷的意思,在高丽搞这些动作,就证明了燕行云是个不安分的。这就让姚曦不得不担心将来燕行云继承王位之后,还会不会同他父王一般忠于朝廷。
李宗义的奏报中也提及了此点,作为陪伴姚曦多年的师长,李宗义自然看的出姚曦对于燕国长乐公主有些好感。此时提此事,就是在劝姚曦,此时不宜将长乐公主立为太子妃,若是如此,那么就代表朝廷完全站在了燕行云一边。
经过高丽一行,李宗义觉得,也许燕王的那个小儿子要更加好控制一些,就算燕行麟最终斗不过他的兄长,朝廷也不宜在此时就站队。
姚曦自然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他心中确实对燕琪儿有些懵懂的情愫,但作为大虞的太子,这些情愫还影响不了他的行事。所以在接下来的几日里,姚曦略微疏远了燕琪儿,对燕行麟亲切了许多,这令同样情窦初开的燕琪儿心情很是低落。
姚曦其实很想和燕行云见一面,聊一聊,毕竟同样作为年轻人,姚曦的内心也对于沙场有着许多向往,所以其对于燕行云很有好感。只是他去不了辽东,燕行云又故意不回燕京,此事也只能作罢。
在燕国逗留了一个多月,姚曦可谓过的极为舒心,燕国上下都尽心哄着这位太子殿下,在燕京过了个热闹中秋,姚曦 终于启程离开燕国,南下去他此次出巡的最后一站,齐国。
在路上走了十余天,终于在九月初,姚曦的车驾到了济南城外。一天前,早已到达山东的李宗义与姚曦汇合,李宗义抵达山东,将高丽王王昛一行送出山东境内,交接给朝廷派来的礼部官员,就来到济南以北等候姚曦的车驾。
齐王姚靖,是太祖第三子。其实真算起来,姚靖是太祖姚盛的第二个儿子,姚盛未称帝时的原配,秦王的生母在生产第二子时难产,母子双亡,只是姚盛称帝后不仅将亡妻追封为皇后,还将那出生即夭折的孩子赐名录入宗籍,如此姚靖就成了第三子。
姚靖的母妃并不受宠,而且也早早病亡,而姚靖自幼顽劣,文不成武不就,是诸皇子中最不受宠的。昔年,年仅十余岁的吴王姚棹都被派去江南巡视,姚靖依旧被留在洛京。
直至太祖决定北伐,姚靖才被派往山东,督办军需粮草。结果如此一来,太祖驾崩之后,姚靖却变成了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人物。
当初太祖驾崩之后,今上姚思虽然手握大军,还有姚盛的遗旨,但当时秦王也统兵在外,刚刚拿下燕京出兵关外的燕骥和留守洛京的丞相沈熙之都是秦王一党,姚思的胜算其实不大。
但随着姚靖在山东决意遵奉太祖遗旨,拥立姚思,形势立刻大变。当时燕骥率领的大军粮草全由山东供应,姚思统军在西面的大同,姚靖纠集了山东的驻军在南,将燕骥的粮草断了,两面夹住。而在江南的姚棹是姚思的同胞兄弟,巡视湖广的姚霖坐山观虎斗,准备着浑水摸鱼。
这也是燕骥最终决定支持姚思,合力压服各方,避免再一次中原逐鹿的原因。而姚靖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