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朝上,大臣们分列两旁,朝堂上一片庄严肃穆。此时,李斯走出队列,恭敬地向林阳行礼后,缓缓说道:“陛下,如今天下太平,国势渐稳,乃是我大秦之幸。然太子之位,关系国本,不可不早做定夺。臣斗胆请陛下深思太子的人选,以安民心,稳国祚。”
李斯此话说完,朝堂上顿时泛起一阵轻微的波澜,众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低声议论起来。有的大臣微微点头,赞同李斯的说法,认为确实到了该考虑太子人选的时候;有的则面露思索之色,似乎在考虑谁更适合成为太子;还有的则偷偷观察着林阳的脸色,想从皇帝的表情中揣摩他的心意。
林阳坐在龙椅上,微微皱眉,陷入沉思。他心里明白,李斯所言极是,太子乃是国之根本,确立太子对于国家的稳定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他心中对于太子的人选还没有完全确定,而且这其中涉及到诸多因素,包括皇子们的才能、品德、性格以及背后的势力等等,需要谨慎权衡。
片刻之后,林阳抬起头,目光扫过朝堂上的大臣们,缓缓说道:“李爱卿所言,朕亦有所虑。太子之选,关乎大秦的千秋万代,朕自会慎重考虑。只是此事重大,不可仓促决定,还需从长计议。众爱卿若有合适的人选或想法,也可直言进谏。”
说罢,林阳的目光在朝堂上的几位皇子身上一一扫过,心中暗自思忖着他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他们在朝廷中的支持力量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朝堂上一时陷入了一片寂静,只偶尔传来大臣们轻微的呼吸声和衣袍的摩擦声,大家都在等待着接下来的讨论和皇帝的最终决定。
林阳先是哈哈笑了起来,那笑声在朝堂之上回荡,让原本有些凝重的气氛稍稍缓和了几分。随后,他摆了摆手,语气轻松地说道:“众爱卿,此事不急呀。朕如今正值壮年,精力尚足,还有大把的时光可以为我大秦的繁荣昌盛继续操劳呢。现在便立太子,未免有些为时过早了。”
大臣们听了林阳这话,脸上的神情各异。有的大臣微微点头,觉得皇帝所言也有几分道理,毕竟陛下现在身体康健,国事处理起来也是井井有条,确实不用急于定下太子人选;而有的大臣则眉头微皱,心中仍觉得太子之位早定为宜,这样可以尽早培养储君,让其熟悉朝政,以便日后能顺利接班,只是见皇帝已然表明了态度,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林阳继续说道:“朕知晓立太子关乎国本,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断不能草率行事。需得全方位考量,不仅要看看皇子们的才学、品德,更要斟酌其是否有治国安邦的潜力,能否担得起我大秦未来的重任呐。所以啊,此事且先往后放一放,待时机成熟了,朕自会做出定夺,众爱卿也莫要再为此事过多忧心了,还是将心思多放在眼下的国事上才是。”
众大臣赶忙齐声应道:“谨遵陛下旨意,陛下圣明。”
林阳又扫视了一圈朝堂,看着大臣们说道:“如今我大秦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有诸多事务需要咱们君臣齐心协力去应对,像那电话站的建造推广、新发明的研制应用,还有各地的民生发展、边疆的安稳巩固等等,皆是要紧之事,这才是当下咱们该着重关注的,可莫要本末倒置了呀。”
大臣们纷纷附和,朝堂上的话题便渐渐从太子人选一事转移到了其他具体的国事之上,众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商讨起如何更好地推动大秦的各项建设与发展来,一时间,朝堂上又恢复了往日热烈讨论的景象。而林阳则坐在龙椅上,一边听着大臣们的建言献策,一边在心里暗自思量着关于太子人选的诸多事宜,虽说嘴上说着不急,可心里也清楚,这终究是要尽早妥善决定的大事,只是当下确实还需再观察、再斟酌一番罢了……
早朝结束后,林阳将李斯单独叫到书房,待二人坐定后,林阳看着李斯,直接问道:“李爱卿,朝堂之上不便深谈,朕想听听你心中的看法,诸位皇子之中,谁做太子合适?”
李斯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依臣之见,诸位皇子各有其长。大皇子生性仁厚,待人谦和,在朝中颇有人望;二皇子聪慧机敏,对政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三皇子则勇猛果敢,在军事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才能。然而,太子之位关乎国本,不仅需要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更要综合考量其品德、智慧与领导能力。”
他继续分析道:“大皇子虽仁厚,但有时过于优柔寡断,恐在决断大事时欠缺魄力;二皇子聪慧有余,但为人稍显圆滑,臣担心其难以坚守原则;三皇子军事才能可嘉,但治理国家不仅仅依靠武力,还需有文治之才。”
李斯停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