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军工复合厂
山西太原门户阳曲。
当地一座炼硫化铁,提取硫磺的作坊,两名穿着中华重工工服,左胸口的燕子用的红线镶边,代表了技术的工人,津津有味的观看。
硫化铁作坊主,在旁边很热情。
本来是不让参观的,但是没有办法,中华重工给的钱太多了,让他无法拒绝。
看了半天,研究出一些门道,其中一人自信的说道:“整理历史记载,结合矿产开发现状,可以得出按照矿产变迁的自然道理,凡是煤矿资源丰富的地区,必定有铁矿,凡是煤铁矿产丰富的地区,必定有硫化铁。”
“山西阳曲地区和阳城地区,是硫化铁主要供应地区,以目前在山西勘探的成果,可以判断,山西蕴含硫化铁的地区绝对不止这些。”
他的看法,获得了同伴的认可。
同伴则说道:“比起山东,山西这边的矿产资源更丰富,而且质量很高,开采条件更宽松,但是在技术上,还是山东那边有优势些。”
山西作坊主在一旁听着。
外乡人夸山西好,山西作坊主脸上尽显笑容,当听到不足,脸色就垮了下来。
不高兴的说道:“我家祖传下来的手艺,世代都是如此,你不说出个三五六来,我可要赶你们出去了。”
赶人却不提退钱,看来作坊主还是舍不得中华重工给的重金的。
做技术的,总体上性子比较直白。
那些善于玩阴谋诡计的,善于人情世故的,在技术一道上,必然不是技术最顶尖的那批人。
正如后世的某科学大佬,否定了某机计划,不知道凭空得罪了多少人,也就诞生了不少污水泼在他身上。
如果不是他的成就护身,早就被这一套“手段”玩死了,身败名裂的那种。
那技术人员仿佛不理解作坊主的愤怒,老实的说道,“山东那边炼磺采用的一炉三罐法,诞生于宋朝,比你这边要先进不少。”
“一炉三罐法?”
作坊主听到对方言之有物,底气不足了起来,面色也客气了些,不好意思的请教。
中华重工在技术上,采用交流的态度。
技术人员把山东那边的一炉三罐法如实告知,令作坊主无话可说,反而深深的弯腰,向技术人员拱手行礼,感谢对方的指点。
最后作坊主要把钱退给他们,被技术人员否了。
无论财务部对技术司有多少微词,可技术司对工匠的环境,可以说是天下最富裕的。
几年下来,也就造就了技术人员们有些“不识”黄白之物了。
见对方诚心不收,作坊主让家人烧了一桌好饭菜,几人在酒桌上,谈的都是技术上的事。
“不光朝廷要复宋制,我们小王爷说,复宋要复的是方方面面面,技术上更是要追求尽快恢复宋朝的水平。”
技术人员微醺,带着酒意说道。
许多的事情,令作坊主大开眼界,特别是客人所言的技术报,他恨不得每期都能买来看一遍。
明末其余方面先不提,只火器上融合了西方技术,在大炮领域的标准不如西方,但火器和火药上不输与西方。
清朝时,因为惯性的原因,清初的火器还在战场上大放光彩,清中期,开始了全面的退步,到了把枪炮视为邪魔外道。
宋朝也是如此。
经历了元朝,在元初的时候,还能看见许多技术成就,到了元末的时候,就已然衰败了。
例如印刷业。
元版的汉人工匠用纸和书刻水平要比宋朝的工匠差,但承宋余荫,写字刻字的仍是名手。
当东西断代后,想要重新恢复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所以西方写的关于东方的书籍,在后世中国未崛起前,评价较为公正,多用宋朝的技术来举例。
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技术水平,部分行业的技术还没有超过宋朝。
到了中国崛起后,威胁论抬头,西方此时期出版的对中国的书籍,包括对中国古代的评价,西方主流观点变成了打压和鄙视。
前后两个时期的书籍内容风气截然不同。
第二日,告别了作坊主,两名技术人员商量是否继续如计划般前往陕西。
“陕西发生了秦王被害的事,我们还是改变行程吧。”
“我们只是去了解各地的提磺技术,又不和官府打交道,我们还有北平布政司的堪合,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