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咱伤透了心,你则生龙活虎,好得很,以后啊,你不光要只知道打仗。”
朱棣连连点头,极为的孝顺。
乡村有社学。
县有县学。
州府有州学。
省府有府学。
国子监有四所。
街道上,本来是上学的日子,却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少年们。
他们穿着工字装,或者中制装,又或者奇怪的服饰,腰间挎着刀具,甚至有背着弓箭的,在街头大声的喧哗,一副天下老子第一的模样。
弓箭社、投壶室,竹球场、蹴鞠场等地,这些游家子们最常见。
“不好好读书,不懂得珍惜。”
朱元璋不爽的骂道。
恨铁不成钢。
“以前我们哪里会这样,读书多么珍贵的事情,能去上学的孩子,谁敢不听话。”
“大户人家的子弟读书,也有不成器的。”
朱棣笑着解释。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们,不管能吃饱肚子了,手里还有了点钱,工作和生活稳定,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父亲的形象自然也就高大了起来。
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们,父亲是他们的天,自然也就是他们崇拜模仿的对象。
不愿意上学,把逃学逞威风当做男子汉的气概。
是工人阶级诞生后产生的社会现象,并不因为大明或者大美,人性就有区别,属于社会必然发生的现象,更不是几部电影就能带坏多数孩子们的。
马车漫无目的,京城由内而外的闲逛。
京城内兴起的车行,行业兴盛。
街道上。
挂着各家车行名称的马车,随处可见,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这些个行当里,因为他们走得多,见多识广,容易欺骗压榨憨厚的百姓们,可不能放纵了。”朱元璋老毛病复发,教导的口吻说道。
“车行、牙行,船行皆受到朝廷的监管,必须持证就业,有了证书的许可,行业就容易规范下来,没有人敢浪费好不容易获得的从业证书,而没有证书的人,他们必然会主动打压和举报。”
朱棣笑着解释了一些操作,“朝廷只需要管理好有证书的人,就能管理好这几个行业。”
“不错,有些道理。”
朱元璋承认道。
“应该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吧。”
朱元璋苦思。
活到老学到来,朱元璋这些年来,虽然没有在处理国事,可也没有放下学习,大明社会上的新事物,朱元璋长期的微服私访,见到了很多。
与普通人不同,他会琢磨其中的道理。
今日琢磨透一样,明日又琢磨透一样,才能就超过了一般人。
“有何说法?”朱棣好奇的问道。
“生产者多了,人工也就高了起来,人们用不起人力,只能通过车行的模式。”朱元璋笑道:“以前一家人养一个车夫,现在几家人养一个车夫。”
“以前一家人养一个车夫,而车夫经常闲置,主家为了不浪费,又会使唤车夫去干其他的杂活。”
“现在行业分工明细,几家人养一个车夫,车夫只干他的本行,挣得工钱也高,其他的行业,则由其他的人去干,不但是生产力进步的证明,也说明了社会分工的细化。”
朱棣双眼睁的大大的。
要不是看得见身旁的是自己的父亲,他还以为是自己的儿子呢。
仿佛又回到了儿子为自己上课的时候。
朱棣保持平静,压住内心的不稳。
儿子不说了,连父亲都比自己懂得多,学得快,让朱棣压力大非常大,以前还能宽慰自己,儿子是个非同寻常的,现在有了朱元璋的学习速度,朱棣就骗不了自己了。
朱元璋一路解说,朱棣只能硬着头皮应对。
一路下来,本来说好的陪父亲尽孝心,结果却连连遭到打击,让回宫后的朱棣苦笑不已。
此时。
文华殿。
大会议室。
圆桌坐着工部尚书宋礼,侍郎夏原吉,右侍郎张昺等官员,以及工业计划部和下级部门经济调控司,工民联合部,煤炭大商人周有容,陈玉,周文等人。
周有容扫了一眼,没有发现张贤才,又与陈玉周文等人对视,虽然大家面色如常,可内心已然知道,张贤才在报纸上的言论,引起了朝廷的不满。
他们这些人在北平,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