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文华殿。
与别处的宫殿不同,其余的宫殿采用金黄的琉璃瓦,用玉石和玛瑙点缀,而文华殿采用的覆绿色琉璃瓦,历史上北京的紫荆城仿造南京的紫荆城。
乃至后期嘉靖皇帝把文华殿改为皇帝的便殿,于是取消了原来绿色的琉璃瓦,同样换成了额金黄色的琉璃瓦。
虚九岁的朱瞻基,领着七岁的弟弟和四岁的妹妹,还有他汉王叔的堂弟堂妹们,一帮孩子游乐在文华殿的花园,皇家嬷嬷看顾着他们。
徐氏还有郭彩莲等,歇息在凉亭。
凉亭的石桌上,已经摆放了茶盘和果盘,还有一些点心。
下午的太阳正暖。
人们的心也暖洋洋的,十分的惬意。
“下个月就是社稷坛祭拜大典,诸事准备好了吗?”徐氏关心的问道。
“回母后。”
郭彩莲笑道:“社稷坛大典的诸事,由皇宫事务局和礼部操办,张全说各事已经提前准备好,不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徐氏点了点头。
社稷坛每年两次的大典,本是国家大事。
自从长子监国以来,对于皇宫的改革也没有放下,除了伺候过太祖皇帝的妃子宫殿外,西五所和东五所,乃至西六宫东六宫,多年来未修葺,不少的地方已经开始长草。
只有内花园以及后三宫,西宫,乾清门等建筑,才会每年维护。
太庙的大典,地位已经落于社稷坛大典。
每年两次社稷坛大典。
除了长子亲自参与外,文武百官,乃至社会贤达各界人士,都会收到邀请,参与社稷坛大典。
社稷中的“社”是土地,“稷”是五谷,延伸开来,意指疆域国土、衣食之源。
由于历代帝王都自命为天子,所谓受命于天,因此皆把“社稷”视为国家的象征,把“社稷神”看作极为重要的神只。
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谷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袭社稷的大礼。
历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将自己比作“天子”,将社稷象征国家构成的基础,故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举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
每逢农历年二月、八月的上戊日清晨,历史上明清两代皇帝都会来到社稷坛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若遇出征、班师、献俘、旱涝等重大事件,也在此举行祭祀。
明永乐十九年至清宣统三年,历任皇帝曾在这里带领皇亲国戚、权臣大吏举行过一千三百余次的祭祀大典,显现出社稷坛及其祭祀活动的显赫地位和特殊意义。
开疆扩土,维护国家的英灵,于国有功的贤达,治理国家兴盛的贤臣.
只要是对于社稷有功的人。
名字会纳入社稷坛。
享受国家的祭拜,后人的敬仰。
才短短几年的时间,在朱高炽的安排下,已经是大明最重要的官方活动,并且显得顺理成章,并没有让民间觉得突兀。
相反。
社稷坛还成为了学校们的游学地。
不光是京城的各所学校组织的集体游学,社稷坛会成为目的地之一,乃至周边,甚至北平的学校也安排过长途游学,前来京城参拜过社稷坛。
社稷坛在皇城午门外西边,东边是太庙。
这么重要的活动,以往是皇城的太监和礼部官员一起操办,随着皇宫事务局的兴起,徐氏虽然过问的少,也不敢马虎大意。
看了眼儿媳妇的肚子,徐氏忍住了接下来的话。
长子不纳后妃。
作为媳妇,郭氏应当劝诫才对。
可据她所知,郭氏明面上虽然不在意,私下里竟然从来不劝,徐氏知道郭氏的心意,不愿意自家的男人被分走,自己何尝不是。
自己与朱棣从小相识,一辈子恩爱,并不反感郭氏的想法,可国家大事,岂能因为私情而耽搁。
不过看在郭氏又怀孕了,徐氏才忍住了训诫。
算了。
徐氏懒得再理会这些事,转过头,露出高兴的眼神望着远处的孙子孙女们。
“大孙的教育,听说老大要改?”
“是的。”
“武英殿空着,太子殿下想要把武楼改成皇族私学,让皇子和王子们一起读书,接受新式教育。”
“为什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