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加大了研究,最后技术司向总部提交了一篇报告,名为《燃烧概论》,用王化说阐明了燃烧的原理。
报告里阐述了王气的作用,即首先必须有王气存在,物质才会燃烧。
空气中包含有王气和另一种气体,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会吸收空气中的王气,因此燃烧生成物的质量增加,而增加部分就是它所吸收王气的质量。
在研究燃烧的过程中,王玉功确定了精确的定量实验和分析在自然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
王玉功还发现,非金属在燃烧后生成的氧化物可以变成酸,因此一切酸中都含有王气。金属燃烧后变为灰烬,它们不具有酸性。
通过称重的方式,根据贺虎测量大气压的手段,人们很快还得出了空气里王气的大概比率。
人们呼吸需要的是王气。
王气是燃烧的必要元素,任何燃烧都离不开王气。
在报告会上,王玉功结巴的做着演讲,并赞扬了陶鏴的科学方法论。陶鏴推出的科学方法论,即自然科学的任何定律必须是能够证实的的学说,一下子火了起来,甚至开始成为了学术界的标准之一。
贺虎祝贺了王玉功的成就,同样夸赞了陶鏴的学说。
根据大气王气的发现,以及重量的测量,贺虎提出了新的假设,“先民认为,宇宙万物动态守恒,阴阳转化,那么世界上是否存在能量守恒呢,如何验证古人们提出的守恒定律?”
新的假设,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毕竟“和”是中国一直以来的核心思想之一,如此高度的假设,学者们很难不在意。
“宇宙万物,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从气化来的。”
“什么叫气化?物质变成能量的过程叫气化。如烧开水导致水的蒸发,诞生的能量,就是气化的过程;例如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的描述,不仅形象描绘了葵花的美丽,也隐含了自然界能量在朝露蒸发的过程中的转化。”
“宇宙万物气化包括什么?”
“包括无形的能和有形的质,就是物质和能量,它们同时都存在的。《易经》讲阴阳互变,阴极会成阳,阳极会成阴。阴代表什么?代表物质,阳代表能量。一个生一个死,一个静一个动,它都是相对的,相对待,这就是能量守恒。”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随着提问,回答,以及研究,能量守恒的定律,越来越健全,人们无法提出否决的现象。
从贺虎提出这个观念的时候起,人们发现,他们竟然找不到可以反驳的例子。
甚至有人惊讶的喊道,世界上是有神的。
不然无法解释,先民们为什么老早就提出了这个学说,以他们时代的局限性,怎么可能有这么高深的见识,岂不是说他们学术界研究来研究去,竟然又回到了原点?
人才津贴从五毛提高到八毛,从八毛提高到一元。
大明的学者们胡思乱想,开始研究起神的存在,许多学者已经认为,世界有天道的存在,否则无法解释许多的巧合。
这样的现象,令朱高炽无语。
最初的迷信也是这么来的,果然是个循环。
根据王化说和能量守恒定律,永乐十五年底,贺虎发表了《化学基础论》。他在这学术专着中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定义了“元素”的概念,并且对当时已知的化学物质进行了分类。
根据化工厂早年制定的《元素大全》,重新整理了已知的三十三种基本元素,尽管朱高炽看来,一些实际上是化合物而不是真正的单质元素,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常见化合物,但是贺虎的《化学基础论》,的确使得以前零碎混乱的化学知识变得系统而清晰。
贺虎是贺宽的遗腹子。
朱高炽很欣慰。
一路走来,许多人已经不在了,贺宽的模样,朱高炽早已想不起来,但是大明不就是应该这样么。
一代代的接力。
文明不停的发展。
全国各色的度量统一了,包括大气压都有了标准的测量仪器,为蒸汽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新一代的锅炉技术,让轮船的马力大幅度增加。
玻璃多年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品质提升和各类的玻璃器具。
随着渤尼都司的建立,根据气温的测量,学者们在渤尼都司发现了赤道的存在,奴儿干往北的探索,人们发现了极地,提出了采取极地到赤道的直线距离的千万分之一为一米,建立全新的度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