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到苑总监钟绍京住处。钟绍京想到太子李重俊人望极高,政变反而失败,恐慌无主,于是反悔,拒绝参加这次政变。但在其妻许氏坚定的劝说下,钟绍京决定参与政变,于是前往拜谒李隆基。
入夜后,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将军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发布命令,终于定于六月二十一日夜发动政变。
当夜,葛福顺突袭羽林营,诛杀韦后党羽韦跨,韦播,高嵩,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于三更会师于凌烟阁。
同年六月二十日,轩辕勃联合太平公主和临淄王李隆基发动兵变,诛杀韦太后及其党羽。
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统统处死。
这时,李隆基才将唐隆之变的经过,报告其父相王李旦。
相王抱着李隆基,哭泣着说:“宗庙社稷的灾祸,是你平定的,神明与百姓,也都仰赖吾儿的力量。”
政变结束后,李重茂和他的叔叔安国相王李旦登上城楼,说:“韦皇后窥伺神器,已被诛灭,百姓莫要惊慌。”为安抚百姓,下令免除全城百姓全年赋税的一半。
朝中大臣禁军将士就感到不对,皇帝抚民,相王李旦站在旁边是何用意?
甲辰日,李重茂在太平公主的挟持之下上朝。
中宗李显刚刚驾崩,还属于国丧期间,所以皇帝的御座就在东面,坐东朝西。西面就是中宗李显的梓宫,旁边还站着相王李旦。
群臣为首者,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一见群臣各就各位,就说:“如今虎狼环伺,国家动荡不安,皇帝年少,经验不足,难孚众望,为了稳定江山社稷,少君应当传位给安国相王李旦。”
唐隆政变的大谋士刘幽求,也适时拿出早就写好的传位诏书,宣读起来。整个过程,根本没有皇帝李重茂的发言权。
李重茂年方十六岁,从未参与政事,对军政一窍不通。朝中许多大臣,都叫不上姓名。难怪大臣说:天将涤荡昏氛,非重茂所能枝也。他知道皇位难保,却没想到来得这样快,当时就傻在那里。传位诏书宣读完毕,新皇帝等着接班,李重茂坐在御座上愣是不动。局面非常尴尬。
太平公主当即三步两步,来到御座前,对着他说道:“人心都归向安国相王,孩子,这个位置不是你的了!”拉住皇帝的领子,扔在一边。
太平公主走到棺材旁,拉着哥哥李旦的手,扶上皇位后,走下台阶。李旦因为在政变中,没有任何作为,身份尴尬,假惺惺故作推辞。政变参与者,轮番上阵劝说,李旦没奈何,才答应做皇帝。
太平公主于是率领群臣山呼万岁。
李重茂呆呆望着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演双簧戏。才当了十七天皇帝,就被废掉,重新降封温王。无论当皇帝和被废,均身不由己。他的出身可谓寒微。其生母王采女,为正八品,本是穷家戏子出身,擅唱杂曲,为中宗在房州所纳。
景云元年,李旦即皇帝位,是为睿宗。立即下旨追贬韦后为庶人,称韦庶人;并将武三思父子斫棺暴尸,夷其墓。同时追复李重俊太子名位,赐谥号节愍,并将他陪葬定陵。又改任李重福为集州刺史,派人监视,防止李重福作乱。
李武两家恩将仇报,过河拆桥。令唐门寒心,轩辕勃愤怒。他还需要耐心等待时机。
睿宗继位后,改封李隆基为平王,任唐门门主轩辕勃为摄政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以旌其功业。
李隆基杀伐果断,有乃祖之风,可惜资格太嫩。在蜀国建立了嫡系部队,跟唐门有很大冲突。唐门不希望李隆基即位。
由于李隆基和李成器明争暗斗,立储之事若不趁早解决,难免酿成惨剧。于是睿宗李旦与诸大臣,刻不容缓地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
李成器却假惺惺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隆基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
李仙凫和陈玄礼等果毅将军,跟随李隆基参与消灭韦后集团,都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
睿宗担心李隆基势力过大,威胁到自己,在轩辕夫妇的支持下,遂立李成器为太子。
李旦刚刚即位,政治基础不稳。朝廷内部的威胁是摄政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