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山一到十二区就被“地下军”用药毒倒,后来又两次中毒,不计其数的被追杀,每次都险些丢了性命,靠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与敌特分子进行你死我活的殊死斗争。最终把十二区的“地下军”一网打尽,带领十二区的人民很快完成了土改任务,之后又掀起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这些,杨学山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杨学山领导的十二区几次被评为先进集体。1953年春,杨学山正式被任命为十二区的区委书记。杨学山这第四次升迁,已经不知是多少次用生命搏击得来的了。
1954年秋天,杨学山从甲景县十二区区委书记调任到甲县县委委员兼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纵观杨学山的仕途之旅,一路都荆棘丛生,步履艰难,生死难卜。每一次获得的小小的、一丝丝的前途的光亮,都是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拼搏换来的。这就是没有任何背景的杨学山从社会最低层干起的仕途之旅,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靠自己的拼搏,他也只能靠着自己的拼搏,不惜生命,不惜一切,勇往向前!向前!再向前!才能改变自己的卑微的社会地位!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把自己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与建立新中国的人民政权的伟大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54年10月,组织上安排杨学山去南方省委党校一分部脱产学习文化知识。这说明组织还想把杨学山提拔到更高的职务上用用。
南方省党校开办文化知识速成班是全国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发展大办提高工农干部文化知识机构的一个缩影。根据工农干部当时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当年南方省委党校开办了高中、初中、高小和初小四个层次的班级,学期两年,毕业后,根据学习成绩和省建设所需,另行分配工作。在入学考试的两千个单词的测试中,杨学山没有一个不会的,考入四个层次中的第二层次的初中班。这在当时文盲率较高的革命队伍里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在开课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遣”字,问在座的各级领导怎么读和含意。班里没有一人吱声。就在教师失望的时候,杨学山站起来说,这字读“qiǎn”,跟深浅的“浅”一个读音,是“派”的意思。全班学员惊愕!——这么难的字,杨学山都认识!
1955年春,正值杨学山这拨工农干部在党校学习文化知识之机,国家开始进行“定职、定级、定衔、定薪”的“四定”的工资制度改革。这对当时在南方省党校里学习的工农干部来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没什么概念,觉得,不管怎么定职定级,该喝白粥还喝白粥。所以,南方省党校宣读国家工资制度改革的决定后,校园平静如水,谁也没把工资制度改革当回事。有一日,听说上面有人为定职定级闹得痛哭流涕,开始关注起来,耳朵也竖起来了,嘴巴也伸长了,东问西听,打听到,定职定级后,级别与享受的待遇是对应的,什么级别享受什么级别的待遇,不能越级享受,而且一旦定了级,级就随人走,人走到哪儿,级别待遇跟到哪儿,一直到死。
于是,正在南方省党校学习的一些干部就有了想法,极力想往高套级别。这个说,他1932年9岁时,就扛起红樱枪为红军站过岗放过哨了,应属于红军干部,这次定职定级,应该至少定一个高干。那个说,虽然他1938年初参加革命,不是红军时期的干部,但做出过很大贡献,参加过多次战斗,按照“血比汗值钱”的原则,这次定职定级,定不上专员级中的最后一级——13级,也得定县级中的最高一级——14级!有人看年纪轻轻的杨学山已经是县级干部,怕杨学山占了党校的县级名额,自己捞不上,就挤兑杨学山,说杨学山只学习,不联系群众,不给杨学山定职定级等等。
杨学山早就想腾出空儿来好好学习学习充充电。这次南方省委开办的文化知识速成班可让杨学山捞着整块时间学习了。因此,杨学山一到速成班,便一头扎进书本里拔不出来了,当别人为定级定职绞尽脑汁时,他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他的“圣贤书”,——抱着文化知识课本,没日没夜地学习起来。这就是人称的“胸怀大志,方能见利不惑!”
过了一段时间,定职定级的正式批文下来了。那些想高套到高干的干部没能如愿以偿,杨学山却出乎大家“意外”地定上了17级——准县级,准确地说,是副县级。
针对一些干部觉得,不论从资历上说,还是从自认为做出的贡献大来说,他们都不应该比杨学山定得级别低,反而要比杨学山定得级别高才行的想法,南方省党校一分部的领导给他们的解释是,一是,杨学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