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报,经济报,最新一期的经济报。”
“振华电器销量再破新高,今年欲于京城再建新厂,沪市振华将何去何从。”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振华电器在京城大卖的消息第二天就传遍了整个沪市,并且登上了东方经济报的头版头条。
1981年,国家要改革开放的意图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振华这个万人大厂就是最好的证明。
私营厂子可以建到如此巨大的规模,国家不可能不知道,从沪市的各位领导对待振华的态度,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件事,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现在的振华电器厂是很多沪市人关注的重点,毕竟国营厂不是那么好进的,但是振华一批又一批的招工,让人多进不去国营厂的沪市人找到了工作。
一开始还有很多人等着看这帮进私营厂子人的笑话,认为他们即便不被处理,也赚不到钱。
可是随着振华一次又一次的招工,那些进了振华的工人家境越来越殷实,什么自行车,电风扇,电视机,一样又一样的大件往家里搬的时候。
之前等着看笑话的人坐不住了,振华这么能赚钱,谁不想进。
可偏偏后面振华计划建设的一百个生产车间已经满员了,万人大厂已经是目前来说非常大的规模了,短时间内,陈阳是不会在沪市这边继续扩大规模的。
厂子越大越不好管理,而且根据销售市场来看,目前运输还远不如后世那么交通便利,集中在一地,对于销售是不怎么方便的。
就近建厂,才是未来二三十年来说,最适合做实业的老板的第一选择。
所以陈阳也是打算在京城建立分厂,而陈阳准备去京城建立分厂是出于自身企业发展的角度,但是在沪市人民看来却不是这样了。
有人甚至在想,是不是沪市领导哪里针对振华电器厂,要不然为什么振华电器厂为什么突然就不从沪市招人了,反而要去京城建立分厂。
而就在振华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侯勇已经头大如牛了,短短半天,他已经被沪市从上到下四五个市领导给约见了。
他们每一个人关注的都是同一个重点,那就是振华为什么突然要去京城建厂,难道是沪市哪里为难了振华电器厂?
对于这个,侯勇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怎么可能会去刁难沪市最大的私营企业。
没看到市领导都无比关注吗,或许一开始大家都没太在意一个私营企业,甚至都觉得陈阳夸下的万人大厂的海口,绝对是吹牛皮,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实现。
可是随着不到一年,振华一百车间,一百条生产线,上万人的招工,每个工人大量的工资收入,极大的促进了浦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所有的领导都意识到了,以往大家瞧不上的私营企业竟然可以拥有如此巨大的爆发力,于是乎所有领导都在夸赞侯勇,甚至这一年来,侯勇不止一次听过小道消息,市领导在会上称赞有意提拔自己。
侯勇这一年多,过的那叫一个滋润,多少以前沪市重要部门的一把手都不是很看的他这种清闲衙门的一把手,可是现在每次开会碰到他,就连财政,公安系统,法院的一把手见到他,那都是会停下来热情打招呼。
可是现在,振华电器厂要去京城建厂,侯勇也体会到了荣誉背后的压力。
陈阳这个振华电器厂对于他来说,是助力也是悬在他头上的闸刀,振华要是出点什么事,他的一切荣誉都会化为泡影。
“我给你三天时间,立刻把振华电器厂的情况了解清楚,振华有什么诉求,你可以带着陈阳到我办公室来讲。”
“只要是合理的诉求,能满足的,我们一定满足,满足不了的,我们创造条件满足,但有一个点,振华的总部一定得留在沪市,不能搬走。”
“如果新厂可以争取建在沪市更好,争取不了,也要扩大一点在沪市的规模,振华要地,我们还可以再批嘛,先稳定民心,多少沪市的老百姓眼巴巴的望着振华再招工呢。”
侯勇从市政府出来的时候,坐在车里,脑袋里还回响着领导的话。
陈阳啊陈阳,一声不响的给了他个大惊吓,他得去找自己这位老朋友好好聊聊了。
侯勇自认为跟陈阳关系还是不错的,自从陈阳到沪市投资开始,基本上他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陈阳。
别的不说,沪市第三无线电厂的合作,还有沪市振华电器厂总部的土地批准,那都是他跟领导汇报才批复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