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了满满一提篓后,四处散落的木棉花也被慕荷都收集光了。
她找了一块空旷的区域,吃了两个带来的煮好的土豆,休息了片刻,起身开始采摘树底下能够得着的还没有脱落的木棉籽。
等背篓也收集满了后,慕荷收拾好工具开始往回返。
回去的时候在一处疏林下,她用探路的木棍拨开盘挂在树上的藤蔓,在树下发现了成片的草本植物。
这些草本植物叶柄粗壮,呈圆柱形,为淡绿色。上面的浆果是一小串扁球形,颜色呈黄赤色。
慕荷眼前这些草本植物是野生的“魔芋”。又名“磨芋、鬼芋”。
魔芋在生长的时候和芋头十分相似,但是它和芋头完全不一样,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食物,两人顶多算是表亲。
中国人吃魔芋的历史堪称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多年前。只不过那个时候,魔芋的名字并不叫魔芋,而是叫“蒟蒻”。
不过野生的魔芋中含有大量的毒素,不经过处理,吃了会导致食物中毒,严重者会导致人死亡。
但是魔芋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有超高的葡甘露聚糖。富含的葡甘露聚糖容易使人产生饱腹感,从而减少食量。
将其经过加工磨成的魔芋粉,吸水后可膨胀80—100倍,是着名的减肥食物。
慕荷戴上线手套,用铲子小心的挖取了三个地下茎。然后记下位置,等明天再回来挖取。
回到庇护所后,慕荷放下竹篓,将魔芋去溪水里清洗干净,然后她带上线手套用刀给魔芋去皮。
新鲜魔芋的汁液有毒,如果魔芋的浆液粘到皮肤上,会使皮肤产生过敏反应或者发痒的情况。
去好皮,慕荷把军工刀清洗干净后,望着大叶片上去好皮的魔芋,又犯了愁。
在现代,人们加工魔芋的时候,都加入适量的食用碱,用于去除魔芋的毒性,也能去除魔芋当中的腥味。
眼下根本没有碱。不过慕荷想到了一种方法:用草木灰来制作碱水。
但是自己目前没有合适的布过滤,等后面织棉的时候织一块布料留着,后面再来做碱。
魔芋还有一种食用方法,是将其煮上三个小时以上,这样彻底煮熟后,也能破坏掉其毒素。
慕荷将去掉皮后的两个魔芋放进锅里,煮开。
煮的时候她开始把带回来的木棉花去籽。
大约三个小时后,锅中的魔芋煮熟了,慕荷用筷子夹出来,放在碗里放凉。
等凉透了,慕荷吃了一口,煮熟的魔芋吃起来脆脆的,不过她并没有多吃。
一个是魔芋每次食用不能过多,每日食用50克-100克是合适的。
再就是魔芋的膳食纤维含量太丰富了,食用多了慕荷怕胃肠道到时候再消化吸收不了,可就得不偿失了!
等后面碱水做好了,把它制作成魔芋豆腐,那会就可以敞开着吃了!
洗漱过后,慕荷摘取了一些车前草敷在胳膊上,今天她穿着没有袖子的防晒衣外套,胳膊又被划伤了好多条口子。
上好药后,她换上了已经晒干的“吉利服”。虽然“吉利服”丑了点,但是能很好的保护身体,再说在这里不管美丑,也没任何人看的到!
半夜,由于晚上吃的魔芋太少了,慕荷饿的肚子咕咕叫!
实在受不了了,她起身给自己煮了两个土豆吃了,才回去继续睡……
次日,慕荷背着竹篓,带着小的提篓又出发了。
她先去收集了一背篓的木棉花,然后背着去魔芋的位置挖了一提篓的魔芋,就返回了庇护所。
昨天晚上煮魔芋的时候,慕荷自己手动脱了一会籽,脱了半天才弄出来一点点棉花。
她准备制作个脱籽机,如果单靠自己手动脱籽还真不知道要脱到什么时候。
说起脱籽机,慕荷想起了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
南宋年元年代初期,黄道婆因难以忍受家暴离家出走,后流落到海南三亚,跟随当地的黎族妇女学习先进的纺织技艺。
三十年过后,她回到家乡,带着一份责任感,把自己的所学,全数教给当地的人们,进行推广。
黄道婆虽然不识字,不会作图,但她改进的单人脱籽机,领先美国人的轧棉机500年。
她发明的脚踏式纺织机也比手工效率提高了三倍。
黄道婆还改革了棉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从而促进了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