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逝世不止令我一个人悲伤,结合树之后的表现,我终于确定,他也喜欢周三。
十八岁那年,仿若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树被迫直面一个关乎灵魂根基的抉择 —— 在汉族与苗族之间,抉择自己的民族归属。一番挣扎后,树最终选定了汉族,这一选择,如今想来,竟似带着几分对周三的报复意味,那般决绝,又那般愚蠢。该死的,树知道,自己怕是永远也无法原谅当时的执拗,那不仅仅是对一种生活模式的挑选,更是对周遭一切善意规劝的公然漠视,对生命旅程应有的敬畏与尊重,统统抛诸脑后,眼中只剩下那赌气般的坚持。
她走了,带着树未及言说的愧疚与悔恨,永远地走了。那一刻,树仿若被抽去了灵魂,对生命的流逝、对周三曾给予的一切温暖与陪伴,都视而不见,任由那无尽的懊悔将树吞噬。她啊,本是个才情纵横、肆意挥洒的艺术家,满心满眼都是对自树世界的扩张与探索,却不知怎的,在岁月的磨砺中,渐渐伪装成了一个自寻烦恼、囿于自树中心的困兽,画地为牢,将旁人的关切都挡在了门外。参加她的葬礼时,树满心悲戚化作满腔怨怼,在心底咒骂了许久许久,似是这样,就能减轻心中那如泰山压顶般的沉痛。而后,树仿若一只受伤的孤雁,选择远渡重洋,奔赴海外求学,凭借着自身的聪慧与努力,修习各类课程,顺利拿到海外大学的学位,于树而言,这并非难事,可于她而言,却再也看不到了……
初到异国他乡,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望着往来行人那一张张典型的欧美面孔,树仿若置身于陌生的异世界,满心都是困惑与迷茫。很长一段时间里,树随身带着一面小巧的镜子,每逢内心慌乱、不知所措之时,便拿出来端详自己的面容 —— 那典型的中国人脸,轮廓分明,透着东方独有的韵味。树甚至特意在钱包里夹了一张祖父的照片(后来换成了父亲的),只因那照片上的面容,能给予树满满的安全感与力量,让树在漂泊无依时,寻得一丝心灵的慰藉。在异国卧病在床,思乡之情如汹涌潮水般将树淹没时,树总会想起祖父吟诵诗词时的模样,想起故乡老宅那雕花的窗棂,那些熟悉的画面,仿若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树孤寂的心。
为了缩减自己内心的负累,树开始尝试着用画笔勾勒世间万象,用乐器奏响心底的乐章,试图在艺术的海洋里寻得一方宁静天地,让自己得以暂时逃离周三离世后的那片阴霾,不必再被良心的谴责日夜折磨,为功名利禄所累,为贪生怕死所困,为那看似虔诚实则虚伪的执念所牵绊。可树心里清楚,漂泊在外的日子,终究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故乡的呼唤,仿若声声晨钟暮鼓,在心底不停回响。
漂泊的五年时光,每年树都会早早订好一张返乡的机票,那机票,承载着树对故乡炽热的思念,对往昔温暖的眷恋。然而,每次临近归期,望着手中那张机票,心中却又满是彷徨与犹豫,直至眼睁睁看着它过期作废,金钱的损失让树心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树一次次下定决心收拾行囊,却又一次次在踏出家门的前一刻,仿若被定住了身形,行李箱被树拖回屋内,满心都是纠结与挣扎。后来,树索性不带行李,想着轻装上阵,随时归来,可即便如此,在出租车疾驰半途,望着车窗外陌生又熟悉的街景,心中那五味杂陈的情感翻涌而上,还是让树叫停了车子。
犹记得那次在威尼斯旅行,树仿若一个孤独的行者,来到布罗茨基的墓前,望着那一方墓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 “打破的鸡蛋” 的结句,仿若与这位异国诗人有了灵魂的共鸣。树像他一样,怀揣着满心的落寞,在酒馆的喧嚣中,静静聆听着那听不懂的语言,仿若在寻找一种超脱尘世的慰藉。迎着如潮的人流,追着呼啸而过的救护车,在那片绿意盎然的草地上,树偶遇一位流浪者,同他共享一支烟,烟雾缭绕中,树轻声对他说:“树打算回国了。” 他抬起头,在那紫曛的夜色下,面庞被烟头的火星映照着,露出一抹略带沧桑却又豁达的笑,仿若知晓树心中的所有纠结与释然。树们兴致一起,买了些烟花,本想着尽情释放心中的欢愉,可最终还是被那醇厚的酒香吸引,将烟花搁置一旁,只顾着举杯畅饮。他说,他背井离乡,是因为爱尔兰的大饥荒,树问他是否思念家乡的饭菜,他苦笑着摇了摇头,叹道:“不是每个夹缝中的孩子都能够长大成人。” 那一刻,他眼中的悲观与乐观交织,仿若一道刺目的光,让树瞬间看清了自己。树由衷地在心底感谢这漂泊的岁月,感谢周三曾陪伴树的往昔,感谢命运给予树的一切苦难与磨砺,让树在这混沌世间,寻得一丝清明。
“我们不一样。” 树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