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那可是我见过最有灵性的存在,简直是现实版的 “天赋型选手” 。在我心里,她就该是个超绝的作家,老天爷赏饭吃,文字天赋满点,对比之下,我就像廉价商店的小物件,毫无亮点。我一直记得她跟我分享的那些超酷的创作理念:“去除掉所有具体的东西,象征是另一个象征的开始。”
瞧瞧,多有深度!她的作品,就像用象征物串起的神秘项链,每一件都独特又迷人。我老觉得她更适合当诗人,可她对小说那是情有独钟。她常说:“行为太短了 。” 以她那脑洞大开的思维,写好几首长诗都不在话下,对她来说,写小说确实有点施展不开。关键是小说自带的结构框架限制了她,这也是她最头疼的事儿。短篇小说的结构她都还在摸索,更别提长篇了。
但有个事儿挺绝的,她从来没说过自己梦想成为文学家,而且她还不咋看书。我呢,为了提升文笔,像个疯狂的 “学习机器”,一头扎进大部头名着里,研读。可她倒好,总能轻松拿捏最自然的语言,用最恰当的方式写出来。她的小说,除了衔接上有点小瑕疵,总有种独特的 “周三味道” 。她写故乡、写朋友、写景色,故事徐徐展开,结尾漂亮又有余味,不过我很快就看腻了,转头去看近代小说,像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我也是瞎看一气,说实话,我还挺怀念读《牛虻》《红字》《飘》的日子。在我对文学陷入 “emo” 的时候,我跟她说:“得了吧,有的人天生就是吃写作这碗饭的,比如你,而我注定成不了。” 她却跟我说:“你得把文学里的每个元素都看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生硬地排序、拼凑词群。” 我反驳:“我就是这么做的呀。” 她却说:“不,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个性,你拼接的方式太生硬了。” 我又问:“那不是很复杂?” 她回我:“每个词都能拆解、聚合,随着时间、空间和视角的变化,能无限细分,就像分形一样!” 好家伙,听完我对文学更绝望了,毕竟我已经在文学这条路上摸爬滚打好几年,写了几百万字。
周三这么有才华,却从不发表作品,还时不时冒出些我听不懂的话,她的思维就像来自另一个次元,我始终理解不了。那时候,星期找了我十年,他都已经是俩娃的爹了,而我还在四处流浪,过着 “酒干倘卖无” 的日子。他问出了十年来一直困惑他的问题,我沉默许久,犹豫着告诉他:“我都明白。” 我还想把周三跟我说的写作实质告诉他:“这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谎言,但作家就是要让你相信,这就是事实。”
再讲讲我的学校生活,简直就是 “内卷” 重灾区。学校一门心思追逐升学指标,在大家都对衡水模式疯狂吐槽的时候,我们校长还奉为圭臬,按照一本、二本线的要求去搞招生宣传,苦口婆心劝高分学生别浪费一分,能上好学校就一定要上。学校每周日有半天假,还时不时被各种考试、补课冲掉。周一到周五,上午算早读有六节课,下午算自习有五节,晚自习三节再加半小时自修。周六晚上放学早点,周日从十一点半放到下午五点半,然后回来接着上晚自习到十点半。每天六点半就得到校,我这日子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根本没法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为了让自己不那么压抑,我只能拼命装幽默。那时候我觉得,苦难就像 “毒蘑菇”,根本开不出娇艳的花。青春期的烦闷、尖锐情绪,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心思,混合在一起,很难催生友善和高尚,更多的是狭隘。无数次我都幻想,在最严厉的老师讲课的时候,我像个 “孤勇者” 一样站起来,直接开溜,从伸缩门上一跃而过,当然,前提是我包里有钱。我还常常望着窗外,幻想自己像个 “上帝视角” 的主宰,编排众生的命运,就像我的命运被别人编排一样。无数次看着老师的秃顶,思绪早就飘远,黑板上的算式根本入不了眼。
这种状态下,我常常 “灵魂出窍”,感觉自己像在演电影。我总假装自己身处集中营,说不定黑板会突然像特效一样破碎,坐在后排的我被冲击力推倒,爬起来发现满教室的人都 “领了盒饭”,血溅得到处都是,甚至流到我脚边,然后一个手持双剑、身着冰冷宫装的神秘人跪在我身侧…… 当然,这大概率只是我的脑洞,或者是临死前的大梦一场。每次回过神,才发现自己还在教室,数学课已经变成英语课了。神奇的是,我幻想的时候还能自动盯着黑板,甚至还能点头、摇头,所以在校领导天天抓状态不好的学生时,我居然没被盯上。我们领导可精明了,想窥探我们的内心,分辨我们有没有说谎,然后美其名曰 “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对我来说,说谎简直是必备技能,因为我真的很难安排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