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弩。
他打算以诸葛弩为主体进行改造。
配箭匣,可拆卸,类似于现代手枪的弹夹。
箭长三寸,相当于前世的十厘米左右,每匣装箭十支。
单弩配箭匣三个。
虽这样的设计,弩箭的射距和长弓相仿,但射速更快且是连发。
在与敌还未短兵相接之时,以弩连发快速射出三十箭,敌军顿时大乱,局面将对己方极为有利。
就算在混战之中,个头小巧且操作简便的连弩也将成为一大杀器。
而且连弩相较于长弓,准头更佳,而且操作简便。
一名弓兵的成长需要时间的堆砌,但弩兵不用。
只要稍加训练便可熟练操作。
而且萧北辰刻意降低射程,缩小连弩的体积,为的可不是组建专门的弩兵部队。
他要的,是每一名兵卒都配备连弩。
所有人都是弩兵,所有人都是神射手。
如此一来,没有弓步之分,也不需弓步配合。
只要将战法设定妥当,步兵强攻之间相互配合掩护,效率将远超现有的弓步配合作战之法。
攻城拔寨亦是不在话下。
战场之上便是如此,一旦占得上风情势便会一边倒。
敌军士气一失,胜利的天平自然倾斜。
折叠盾。
是萧北辰仿照西方圆盾设计出来的。
这种盾并不大,形似锅盖,内里有抓手,可套在小臂之上。
作战时可利用手部和肘部的力量抵挡敌军劈砍,且小巧易于携带。
但萧北辰却对圆盾进行了改动。
他不需要圆盾抵挡敌军劈砍,因为这盾是用来配合连弩射击使用的。
盾可折叠,行军时可一拆为二。
其上有卡扣,可卡在盔甲的前后心处,就算短兵相接时,亦可做防护之用。
而在连弩射击时,盾合一处套在左臂之上,可防护敌军弓箭,亦可作为射击支架。
而盾牌内侧可藏箭匣。
快速射击时,箭匣一空,可快速将藏于盾牌之后的箭匣取出换装。
如此,非但可以节约大把时间,也能防止换装箭匣时遭了敌军的冷箭。
朴刀。
又名播刀,俗称双手带,这是一种典型的双手刀,出现于宋代。
全长一米六,柄长九十公分,刃长七十公分。
典型的厚背宽刃阔头刀,刀重十三斤。
大雍的制式长刀,长三尺三,大约相当于一米二多一些,重七斤四两。
这种刀,萧北辰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会被定为制式长刀。
单手挥动太重,双手用刀柄又不够长。
初战体力尚佳时威猛无匹,但久战之后,手腕酸痛欲死。
这也是为什么战场上经常会有长刀被震飞的情况出现。
而战场之上比的便是勇猛,拼的便是时间。
手中武器一旦被震飞,只有被乱刀砍死一途。
而朴刀则是不同。
刀柄够长且刀刃极重,双方交战,双臂朴刀一出,敌军单手长刀定会被狠狠压制。
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在战场拼杀时尤为如此。
而且双手持刀,非但力道更足,体力的消耗也会缓慢很多。
如此优势叠加,面对朴刀之威,敌军死伤定然极为惨重。
最后的一点,就是防御。
刀锋再利,防御不够也是无用。
这就是小脆皮和肉坦的区别。
所以对防御,萧北辰极为重视,足够的防御不但能够左右战场胜负,更能少死人。
打仗,是为了击败敌人活下来,而不是和敌两败俱伤。
所以他选择了明光铠。
有人说明光铠始于曹植,因为在一块出土于东汉时期的铜镜上写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个字。
胸前和背后装有板状铁甲被打磨光滑,可反光。
但对这样的说法,有着很多不同意见,而各种史料也证明,明光铠和曹植无关。
众说纷纭,谁也说不清几千年前的事真相到底为何。
真正让明光铠闻名于世的,要属盛唐。
而且其款式甲形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变换。
从初唐到晚唐,明光铠的款式和功效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唐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