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游牧的显然是少数,大部分贵族子弟不是成了职业军官,便是成了各个城池把持吏务的基层官员。
当然了,经商也在允许之中,这也是汉人世家和党项贵族的特权。
大隋时期,隋炀帝曾将江南百万富户迁徙到瓜沙一带,从而形成了几大豪族,豪族中也出现过不少优秀人物,比如张议潮、索勋、曹议金、阎子悦等,都是归义军中的代表人物,虽然后来屡遭吐蕃人、甘州回鹘的杀戮,但世家的身份还是保留了下来。
,!
这四大姓无一例外都是来自扬州。
当然了,本土还有李氏、马氏,前者来自西凉王李暠,后者自然来自汉代起就在这里赫赫有名的马腾、马超家族。
一开始,西夏人显然是想将这些豪族赶尽杀绝的,后来发现拉拢他们以为己所用成本反而最小,便改弦易辙,将其也纳入到特权阶层,也就是能够经商,还能拥有大量田庄之人。
他们自然不能超然卓立,仍需缴纳不菲的田赋和商税,饶是如此,也是仅次于寺院的豪富阶层。
何况,既然是大地主,家里总有余存,这就是阎驹前往肃州的原因。
唐末黄巢杀尽世家,但显然没有抵达河西一带,于是这里的世家实际上并不比关内世家差多少,虽然这里各个胡人政权走马灯般换个不停,但这些政权都无一例外要依靠这些家族,不但如此,他们自己还高度汉化。
鲜卑人中的沮渠家族就是明例。
豪族们显然已经被官府勒索过几次了,也吐出了不少钱粮,但豪族之所以是豪族,政治嗅觉那是相当厉害的,他们早就与佛寺高度捆绑,否则佛寺的粮食、财物光储存着也不是事。
佛寺自然不会经商的,但显然管不了他们拥有白手套,河西豪族便天然成了白手套。
故此,阎驹想以西平军司都统之威压服他们再吐出一些钱粮来并不容易,不过是尽人事罢了。
众人得知阎驹并不在沙州城,顿时有些失望,但阎袭生怕他们跑了,赶紧好说歹说安排他们住在西平军司衙门专门用来接待贵客的厢房里,还设宴招待了他们。
再是饥荒遍地显然也不会影响到了西夏帝国十二军司之一的西平军司衙门上下的用度。
李文翙到底是从西夏出来的,知晓根底,旁敲侧击间便明白了阎驹为何如此惶急。
原来,西平军司拥有瓜州、沙州、肃州三个大城,周边更有屯田兵五万户,但眼下每日还能有一顿饭食可用的最多只有一万户,这一万户显然是屯田兵中的常备军,也就是分驻三座城池的屯田兵。
余者在大战中才会召集起来。
一万户就是一万步骑,其中的党项人、吐蕃人多半是骑兵,约莫五千骑,剩余的自然都是汉军步兵。
从阎袭嘴里李文翙也知道了时下这五千骑的马匹只剩下一半了,剩余一半显然被吃掉了。
常备军就是如此,遑论那些普通屯田兵?
城外干旱赤裂的田地上估计就有不少这些人,他们显然是在挖掘草根、田鼠中死去的。
如果此时敌人来攻,阎驹能够保下一座城池就不错了,后来成吉思汗就是利用黑城的旱灾不断虚弱之,最后一举拿下。
一万常备军中,瓜州、沙州各有三千步骑,肃州只有两千,这可是边陲之地,账面上看起来有五万步骑,实际上连一万也没有了。
实际上西夏国也不是没有救助,但显然会优先救助距离河套地区较近的凉州(武威一带)一带,再远些就是入不敷出了,河西走廊实在太长,运到瓜州后粮食显然也是所剩无几了。
作为哈密、婆娑城的近邻,阎驹显然知道这两地的底细,高昌回鹘那里也有不少粮食,但想要运到瓜州来也要经过哈密,故此他无论如何也要联络律庆,所谓的“投靠”不过是虚情假意罢了。
律庆拿下哈密也有两年了,存粮确实有不少,何况临潢府还有许多,运到婆娑城也不成问题,但时下的商人显然不会做这种货物太过沉重的生意的,就算利润再高也不会,何况还是跨国生意。
得知西平军司的底细后,几人心里顿时有了底。
趁着天色还早,几人便信步在瓜州街面上闲逛起来,与城外赤地千里不同,城内倒是没有那么惨,虽然也有不少沿街衣衫褴褛、形销骨立的乞讨者,但总算还没死不是?
城池,不但是军事重地,显然也是阻拦饥民的重地,河西一带的豪族无一不建有坞堡,想进入并不容易。
于是他们只能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