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看完后便将圣旨收了起来,现在自己已经成为了十大节度使之中管辖地盘最大,手下兵马最多的一人。
之前李雄还在疑惑,为什么李隆基如此的信任自己?
就算自己战功彪赫,不断的为大唐开疆拓土,但是之前李隆基似乎一直对自己十分上心。
甚至在有意无意的扶自己上位一般,只要自己立下功劳,各种官职或者其他赏赐从不吝啬。
甚至李雄都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李隆基在外边的私生子,不然李隆基为何会对自己一直另眼相看?
上一次高仙芝调离安西节度使之时,本来从李雄得到的消息来看,李隆基一直都在推自己上位。
可是由于李林甫率领一众朝廷大臣坚决的反对,又拿李雄的年龄说事,还抛出了以后再立功劳,赏无可赏这种死命题。
最后才导致了李隆基的妥协,而让封长清接任了安西节度使的位置。
但是这次征战吐蕃结束后,由于杨国忠带头参了封长青一本。
导致封长青丢了安西节度使的位置,从而被平调为北庭节度使。
而后这一次,李隆基直接没给众人反驳的机会,直接任命李雄为安西节度使,甚至还将李雄的大军全部补齐。
在不知情的众人看来,李雄简直就是圣眷正浓,甚至在外人看来李隆基对李雄的看重,甚至超越了现在的东宫太子李亨。
这就不得不让外人联想翩翩,再加上李雄也姓李,甚至有流言蜚语传出,说李雄是李隆基流落在外的私生子。
李雄对此也很是疑惑,心中不免想到难道这具身体的前身,真的是李隆基流浪在外的私生子。
可是搜遍记忆深处,李雄也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表明自己是李隆基流浪在外的私生子,这就很让李雄费解了。
毕竟李雄接任安西节度使,照之前李隆基对李雄的看重并不出人意料。
毕竟李雄自己主动将兵力分散,这应该是符合所有人的意愿。
虽然说,重新划分后的安西节度使管辖范围增加了将近一倍,可是以李雄现在手上的兵力已经完全足够守卫这些地方了。
之前征战吐蕃的时候,李雄虽然损失了超过三万人,毕竟首先在青海湖地区歼灭的八万人可都是吐蕃的精锐部队。
再加上后来一系列的攻城战虽然每次伤亡的人数不是很多,可毕竟都是有一定的伤亡。
这样零零碎碎的算下来总的伤亡人数就超过了三万人,再加上席元庆、王冲、武磊、张绍德等人留守在各地所率领的人马。
李雄从安西都护府率兵出征的八万人已经有五万留在了这些地方。
而且现在各节度使管辖的范围重新划分后,这些人已经全部划出了李雄的麾下,不再归李雄管辖。
按理说李雄最后所率领的人回到安西都护府时,就算受伤的士兵归队,应该也不足两万人才对。
可实际情况却是,李雄回来时手下的兵马足足有四万余人,而这些人中真正的骑兵甚至达到了两万人。
而李雄的精锐陌刀军还有一万余人,这些人可都是真正的百战老兵。
这也是为什么李雄撤退的时候,席元庆等人,点名希望李雄留下足够数量的陌刀军帮助他们守卫地方。
其实也不能怪朝廷的诸位大人没算计清楚李雄手下的兵力。
毕竟各路节度使出征,是有权利征召所属麾下势力的王国甚至部落的人出兵配合作战的。
这些人在朝廷诸位大人的眼中,根本就不能算大唐的士兵,基本上属于那种炮灰类型,平时是没有军饷这一说法的。
需要时召集而来,等战争结束后便会回归各自来的地方,最多遣散的时候给一笔解散费,仅此而已。
可是李雄的做法却与其他人不同,非但没将这些人全部遣散回归各自的部落,甚至将他们全部都带回了安西都护府,成为自己麾下的士兵。
毕竟这一路上李雄收服的羌人部落可是不少,虽然最大的一支当属南宫羽的部落。
可是李雄收服的羌人部落实在太多,就算每个部落只出一两百人,加起来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
这些人可都是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属于优质的骑兵种子。
再配上一员良将,率领着打几场惨烈的战争后,只要能够存活下来的,绝对会锐变成精锐的骑兵,从而展现出恐怖的战斗力。
但是这些人的缺点也很是明显,从来都是只崇拜强者,军规军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