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追”,命全军包括再度出击的慕容德勿再追击,然晋军在泥淖中前行,依然艰苦备尝。
自枋头出发时犹是夏末,桓温率晋军历尽艰辛,渡过淮河至淮阴,终于立定脚跟,时候已是秋凉时节。淮阴令萧整已于半月前亡故,继掌淮阴政事者,乃其次子萧鎋。萧鎋举城出迎,桓温好不感动,当即表示:“回都之后,必请朝廷诏命,使萧明府继父职为淮阴令,三年后得迁京职。”
,!
于淮阴休整不数日,桓温恐北伐失利消息传入朝中,谢安、王坦之诸人运作架空其权,乃至上奏欲问其罪,心中忧虑。郗超劝桓温暂留淮阴,分兵守盱眙及钟离,则淮上坚固,不忧燕军南下。桓温不听,继续南下至与建康隔江之广陵,并调发兵民,于广陵城旁另筑一新大城驻扎,一则示以实力犹存,震慑朝廷;二则表示北伐并未彻底失败,来年或将自广陵再度出师。
然此次北伐到底失利,损兵折将,桓温亦感无颜入朝,便以袁真先是开石门不力,使粮运不畅,贻误战机,复违命不赴延津,使慕容德轻易自延津北岸渡河,遂丧师溃败,北伐大局因此大坏!桓温以此二罪名,上奏弹劾已归至寿春的袁真,欲朝廷降罪之,将之废为庶民。
桓温已在江北广陵,实力似乎犹存。任侍中兼右卫将军之王坦之,与吏部尚书谢安,时为相王司马昱左膀右臂,司马昱倚重二人,不下昔日之殷浩与王蒙。王谢二人以为桓温既归至江北,实力犹存,不可违拗其意,遂使朝廷降旨,以袁真违命,贻误北伐大局,致前方失利,废其为庶人。
袁真出身流民帅,不比士族文官世家子弟殷浩,不但手中有兵,且居方岳,有寿春一城及豫州数郡,自不能束手归罪,遂扣留朝廷宣旨使者,不但不交出豫州刺史官印,反而立刻分别遣使许昌与彭城,许以归附,向秦燕二国方镇求援。
麾下或劝其求救于苻秦许昌镇将彭超即可,苻秦已据河洛,东至荥阳,南有许昌,与寿春可谓隔淮,其地近于彭城,何必既求救于许昌,复远求援于彭城。袁真道:“俗语云,‘广种薄收。’今求救于二国,不愈于只求救于苻秦?且燕军二败桓温军于彭城及巨野泽,桓温军中所惧者,燕军也!且自彭城而来,亦不远过许昌甚多!慕容垂今得志于疆埸,必有收复河南失土之志,正可引其南来,以震慑桓温!且纵二国兵同至,我晓之以求存理,必能谅解。”
三
晋廷以袁真反叛,遂命桓温平叛。桓温弹劾袁真,已料到他必定投敌反叛,便可率军平之,为北伐失利雪耻,至此朝旨命其平叛,可谓正中下怀,乃于广陵命将出师。
袁真信使,不日便携求救信至彭城。不意慕容垂却早已受诏北返,留守的慕容德兵既不多,亦不敢私自做主,便留下信使,遣人将袁信送至邺城。
此时邺城之中,因慕容垂抗晋大胜,一时朝野有吴王乃太原王在世之誉,太宰慕容评妒恨不已,遂与自来妒恨慕容垂夫妇恩爱多子的可足浑太后勾连,于本就忌惮慕容垂之燕主慕容暐前进馋,道其如今有存国之功,声誉益隆,所谓功高盖主,日后必不为人臣。三人便合谋,欲置慕容垂于死地。袁真求救信入邺城,主持朝政的太宰慕容评不予理会。
且说慕容垂凯旋回都,士民百姓夹道欢迎,慕容评便恨上心头。翌日朝会,慕容暐不得已赞扬慕容垂之功,增其封邑。慕容垂当即为麾下诸将请功。慕容评便以眼色示意慕容暐,燕主会意,便道明日再议。
退朝后,慕容评便急入宫,向燕主道慕容垂为麾下请功,实欲以国家公器收买人心,“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可足浑太后于一旁添油加醋,道汝五叔此番立此大功,大得朝野拥戴,不日必将废主自立。
慕容暐本就忌惮慕容垂,吴王初返国,未领军抗晋之前,他与之客套,不过是因既恐晋军渡河攻邺,而慕容评亦有语,道须以好言好语,安抚慕容垂因爱女被遣为和亲公主而生之愤懑,去其芥蒂,乃可使其卖命,燕主因此,乃与其五叔虚与委蛇。至此大敌已退,燕主亦于铜雀台上见城中为吴王凯旋欢呼之状,不待叔祖慕容评与母后进言,已大大忌惮慕容垂,于是翌日便下旨,以慕容垂劳苦功高为名,授以无甚实权之尚书右仆射高位闲职,夺其定州都督兵权,而慕容垂前一日提议的封赏有功,却全无下文。
慕容垂知燕主与慕容评及可足浑太后皆向来忌恨其能,不想此番立下存国大功,却为燕主明升暗降,且不得返中山,只能留邺城做笼中鸟,心中好不愤懑,便上书以自身无功,皆麾下诸将用命,士卒争先敢死,乃有此不世之功,“臣受命于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