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的课格外重视,常在课堂上专注聆听,甚至课后还会主动请教问题。程老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
有一天,程老在课后把征服者叫到书房。程老的书房陈设简朴,但四壁皆是书籍,书架上堆满了各种经典典籍和兵书,空气中弥漫着书卷的淡香。程老示意征服者坐下,随后仔细地打量着他,说道:“你很有韧性,也有心求学。军旅经历虽然给你带来不少阅历,但学问之路与战场不同。要真正成才,还需掌握学识的深度与广度。”
征服者听了,心中一震。程老的言语切中要害,他在军营多年,虽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但在学堂中发现自己在很多领域的知识还十分浅薄。程老接着说道:“学问并不单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改变命运,影响世道。你若能深刻理解这一点,在未来的仕途或军中,必能有所作为。”
程老的话语如同醍醐灌顶,让征服者的思绪豁然开朗。他意识到,以往的学习更多地是为了考试而学,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和力量。程老接下来详细分析了征服者在最近的几次考试和课业中的表现,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为他列出了一些经典书籍和文献,建议他深入研读这些书籍,特别是在兵法和治国之道方面加强修习。
“《孙子兵法》和《六韬》你想必已熟读,”程老说,“但你是否真正理解了其中的精髓?这些兵书不仅适用于战场,也可以用在政务的筹划上。治军如治国,治国如治人,兵者国之大事,而用人则是治国之根本。你若能在文武之道上兼修,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这次谈话深深激励了征服者,他深知程老对自己的期望,也明白这是一次难得的指点良机。接下来的日子里,征服者不再仅仅专注于完成课业和考试,而是按照程老的建议,开始深入研究各种兵书和经世之学。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孙子兵法》,傍晚则在《大清会典》和《明史》中寻找治国理政的智慧。通过这些经典的学习,他逐渐领悟到,战场上的胜负与政务上的治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谋略与人心的把握。
除了书本上的学习,征服者还经常主动向程老请教。他们在书房里探讨各种问题,从边防策略到治国理念,甚至讨论当下朝廷的政策。程老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与见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征服者也在这些交流中受益匪浅,逐渐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军事的思维模式,而是开始学习如何全面看待问题,如何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国家大事。
一次课堂上,程老讲到治国理政的“以文治武,以武安邦”的理念时,特意点名让征服者发表看法。征服者起初有些迟疑,毕竟这是一个复杂的主题,但他迅速镇定下来,结合自己对兵法和经世之学的理解,阐述了文武结合的重要性。他认为,治理国家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比拼,还要靠文化、经济、民心的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强国富民。这番言论让不少同学刮目相看,甚至连魏复生也不禁投来赞许的目光。
程老听后,微微点头,对征服者的见解表示认可,并补充道:“你所言不无道理。古今中外的成功治国者无不深谙此理,然而真正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你今后若能在仕途上行稳致远,当以此为鞭策。”征服者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追求文武兼备的信念。
与此同时,征服者在学堂中的表现也引起了其他教师的注意。他们看到这个曾经从军的学子,虽说年纪不大,却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好学之心,纷纷对他另眼相看。征服者心中明白,这份赞赏来之不易,是通过无数个夜晚的努力和对学问的追求换来的。他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不仅要在学堂中名列前茅,更希望将来能以所学之长报效国家。
程老有时会在课后邀请征服者一起到学堂后山的竹林中散步,边走边聊,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往往更为深刻。一次散步时,程老对征服者说:“学堂的日子不会长久,你迟早会进入更广阔的天地。记住,真正的考验不在课堂上,而是在你走出学堂后,面对的真实世界。你要学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如何处世、如何用人、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出路。”
这些话令征服者陷入沉思。学堂虽然是一片知识的沃土,但他也明白,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程老的指导让他意识到,知识的真正价值在于运用,在于面对挑战时的智慧和应对策略。那些在学堂中学到的理论和理念,只有在实际的磨练中,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本领。
自此之后,征服者更加注重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他不仅学习书本上的兵法,还时常到学堂的训练场模拟战术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