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的一次《大学》课程结束后,征服者正准备离开教室,一位年轻的导师走了过来。这位导师名叫吴青远,是学堂新晋的教席,尽管年纪轻轻,却有着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一向以严谨治学和提携后进而闻名,因此在学子中颇有威望。吴青远注意到了征服者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仅是他积极的发言和深入的思考,还有那种面对学术问题时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求知欲。
吴青远微笑着走到征服者面前,用平和的语气说:“听说你最近在学堂里表现得相当不错,尤其是在经典解析和时事分析上都有些独到见解。你现在有空吗?不如我们聊聊。”
征服者受宠若惊,但也充满好奇和兴奋,忙不迭地答应下来。两人一起漫步到学堂后院的一处小亭子里,吴青远示意他坐下,随即开门见山地问道:“你对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如何?有没有觉得自己遇到什么困难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
征服者略一沉思后回答道:“老师,我确实感到压力很大。学堂的学习节奏比我想象的要快得多,许多同学对经典的理解都相当深刻,这让我有时感到力不从心。不过,我也意识到这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好机会,所以一直在努力适应。”
吴青远点了点头,说道:“你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并积极面对,是非常难得的。我注意到,你的发言时常能结合时事,这表明你对现实有很强的关注。但在论述问题时,有时深度还不够,不仅需要记住经义,还要善于发掘其中更深的逻辑和联系。”
接着,他继续说道:“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不仅需要读书、考试,还需要在辩论中磨砺自己的思想。我建议你多参加学堂的辩论活动,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口才。辩论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思维的对撞,通过辩论,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观点,也可以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听到这里,征服者不禁感到心潮澎湃。他回想起自己在课堂上所经历的激烈竞争和紧张的氛围,虽然有时会感到压力倍增,但也正是这种氛围激发了他不断进步的动力。吴青远的话仿佛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今后学习的方向,让他意识到除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他去探索。
征服者谦逊地说道:“老师,我从未参加过正式的辩论比赛,对如何辩论还很陌生。但我愿意尝试,也希望能在您的指导下有所进步。”
吴青远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既然你愿意尝试,那就勇敢地去做吧。我们学堂的辩论活动每月举行一次,参赛的学子需要提前准备,选择辩题并研究相关的资料。这不仅能锻炼你的口才和逻辑思维,还可以让你在与他人交锋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观点。”
随后,他进一步为征服者设定了一些更高的学习目标:“除了准备辩论之外,我建议你多看看其他领域的书籍,不仅限于《四书五经》,也可以读些关于历史、地理以及朝廷政务的书。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你在辩论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也能让你在未来有更广阔的视野。”
征服者对吴青远的建议深表感谢,同时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他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为考试而学习,更是在为未来的道路铺路。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让他在学术上更具动力,也让他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将学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回到宿舍后,征服者立即开始着手准备辩论的相关资料。他选定了一些近期备受关注的辩题,并查阅了大量书籍和文献。通过深入的研究,他发现,辩论不仅需要对经书有深刻的理解,还要能将经典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例证和推理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于是,他在晚间自习时常常练习辩论技巧,舍友们也自发地参与其中,扮演对立方的角色,帮助他模拟辩论的场景。
随着准备工作的深入,征服者逐渐掌握了一些辩论的基本技巧,例如如何在开篇陈述时引人入胜,如何通过有力的反驳打击对方的论点,以及在总结时怎样通过归纳来强化自己的立场。这种实战训练,让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他的表达能力也逐渐变得更为自信和流畅。
第一次正式的辩论比赛到来了,那天的主题是“礼治与法治孰优孰劣”。征服者被安排为正方辩手,他引用了《礼记》中的经典语句,并结合现实中一些地方官员因为滥用职权而被罢黜的事例,论证礼治在规范官员行为和引导社会道德中的重要性。而反方则引用了“法无定法”的观点,认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法治比礼治更具约束力和适应性。
在辩论的过程中,征服者以清晰的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