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皇帝不过是装模作样地夸奖了一番,最终却将那十策束之高阁。而张维平得知此事后,暗中使人施压,连连打压徐兄,甚至将他的亲信贬斥到偏远州郡。徐兄看得透彻,知道自己孤掌难鸣,愤而辞官。”
赵青云握紧了拳头,脸色微沉:“张维平一党竟如此嚣张?皇帝难道全然不知朝廷已然腐败至此?”
沈正华转身望向赵青云,神色复杂:“皇帝岂会不知?只是他懒于政务,沉迷声色,愿意将权力交给张维平一党掌控。张维平表面忠心,实则结党营私,将朝堂变成他的权力游戏场。即便皇帝偶尔醒悟,也无力回天了。”
赵青云的心中掀起了滔天怒火,但他深吸了一口气,尽力平复自己的情绪:“沈大人,那我等读书人若想入朝为官,又能如何在这样的朝局中有所作为?”
沈正华沉默了片刻,语气缓慢却坚定:“青云,朝廷虽腐,但天下仍需有人守正。你们这些后起之秀,是百姓的希望。我虽辞官,但并不希望看到你们因此放弃。入朝为官虽如履薄冰,但若无一人敢站出来,百姓只能永受荼毒。”
赵青云听罢,重重地点了点头:“学生明白了。虽然前路凶险,但学生愿意一试。若能有朝一日清理权臣,还天下一个公道,哪怕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
沈正华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拍了拍赵青云的肩膀:“徐兄没有看错人。青云,朝堂之路远比江湖复杂,既要有剑胆,又要有琴心。你天资聪颖,只需谨记初衷,必能走得更远。”
赵青云深深地鞠了一躬:“多谢沈大人教诲,学生定当不辱使命!”
沈正华放下茶盏,眼神沉郁,仿佛回忆起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往事。他缓缓说道:“青云,你或许未曾听闻,十年前,朝廷曾冤杀了一位忠臣,那人名叫李景荣。”
赵青云心中一颤,但脸上却保持平静:“沈大人,学生略有耳闻,听说李景荣为人清廉刚正,是一代清官,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沈正华叹了一口气,语气中带着愤慨与无奈:“李景荣,是我辈读书人中难得的贤才。他一生为民请命,敢言直谏。尤其在两淮盐案中,他冒死揭露了张维平一党的贪墨罪行,震惊朝野。”
赵青云低头掩饰眼中的情绪,心中暗道:“父亲的事迹,竟然被这样记得。”
沈正华继续说道:“但张维平一党怎能容得下他?盐案结束后,张维平暗中运作,将矛头对准李景荣。他们捏造罪名,说李景荣勾结地方势力,图谋不轨。最终,皇帝被蒙蔽,亲下旨意抄家满门。”
他用力捏紧了拳头,声音低沉:“你可知道,李家满门抄斩,那是怎样的血腥场景?一位忠良被如此对待,天理何在?而李景荣的罪名,根本没有任何实据!”
赵青云听到这里,心中波涛翻涌,几乎无法平静。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低声问道:“沈大人,那李家的后人呢?是否有人得以逃脱?”
沈正华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语气缓和了些许:“据传,当年李家的幼子在家奴的帮助下侥幸逃脱。这件事后来在朝野传得沸沸扬扬,张维平派人四处搜捕,却始终没有抓到。”
他顿了顿,脸上浮现一丝欣慰:“李景荣虽死,但若遗孤尚在人间,这便是忠良有后。张维平一党作恶多端,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
赵青云听到这话,心中感慨万千。他看向沈正华,郑重地说道:“李景荣一案,确实令人痛心。学生虽未亲历,但也深感愤怒。若忠良之后能有朝一日为父洗冤,那便是天下读书人的幸事。”
沈正华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青云,读书人能有你这样的胸怀,实在难得。若李景荣地下有知,定会欣慰。”
赵青云低头掩住眼中的波动。他多想站起来大声告诉沈正华:“我就是李景荣的儿子!”但他知道,如今自己尚无自保之力,一旦身份暴露,可能会引来灭顶之灾。他只能将这一切埋在心底,脸上保持平静,缓缓说道:“沈大人所言,学生铭记于心。学生必定努力,不负圣贤教诲。”
沈正华微微一笑,语重心长地说道:“青云,你有这样的志向,未来必定大有可为。但朝堂复杂,若有朝一日你站上那个舞台,需谨记一句话:心怀正道,慎行慎言。”
赵青云拱手行礼,郑重答道:“学生受教了。”
夜晚,赵青云回到客房,独坐窗前,望着窗外的月光发呆。他的拳头紧紧握着,脑海中浮现出父亲临刑前的模样,以及家人惨死的场景。
“父亲,孩儿已经走到这里了。”赵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