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社稷’的名义压下了。如今朝廷里,只有几名年迈的大臣敢稍作抵制,余者皆噤若寒蝉。”
赵青云放下文书,眉头紧皱:“若是这样,这‘京师城建司’恐怕会成为又一个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
沈正华点点头,语气沉重:“是以,我才要提醒你,若日后被卷入这场漩涡,务必小心行事。张维平不仅掌控内阁,还操控着六部,稍有异动,便会成为他的目标。”
赵青云沉思片刻,拱手道:“先生放心,青云自当谨慎行事。”
不久之后,赵青云刚回到翰林院,便见陈远之在书房门口等候。他神色匆匆,低声道:“赵兄,有件事需与你商议。”
赵青云请他进屋,两人落座后,陈远之压低声音道:“今早,院中几位资历深的同僚忽然找我闲谈,提到了你。”
“提到我?”赵青云眉头一皱,“他们说了什么?”
“言辞间颇为含蓄,只是暗示你近日与沈大人走得近,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注意。”陈远之神情担忧,“我担心,他们已开始试探你。”
赵青云沉默片刻,心中已然明白。这些老资历的同僚多半是张维平一党的耳目,此番试探,无非是想敲山震虎。他心中暗道:“看来,张维平已开始注意到我,接下来必须更加谨慎。”
“陈兄,看来我们需更加小心了。”赵青云语气坚定,“不过此事并非坏事,至少证明我们的存在已被他们所重视。”
陈远之点点头,但眼神中仍有几分担忧:“赵兄,朝堂如棋局,我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枚棋子。若无深谋远虑,恐怕难以全身而退。”
赵青云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陈兄,既然踏上这条路,就没有回头的余地。只要心中无愧,纵使前路艰险,也要走下去。”
翌日早朝,张维平带着几名心腹大臣上奏,请求拨款启动“京师城建司”的相关工程。他一番言辞恳切,句句打在皇帝心坎上。
“陛下,如今城墙破旧,水利不通,百姓出行不便,若能修缮一新,不仅可令民心大悦,更是彰显我大明盛世。”
皇帝微微点头,似有几分动心。就在此时,户部侍郎孙中翰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京师修缮虽为要务,但国库空虚,百姓负担沉重,若贸然动工,恐有不妥。”
张维平冷冷一笑,反驳道:“孙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若因财政困顿而搁置国事,岂非贻笑天下?更何况,我等大臣身为朝廷柱石,岂能因小事而踌躇不前?”
“张大人此言差矣!”孙中翰声音陡然拔高,“修缮城墙本是正事,但若因此再加赋税,岂非舍本逐末?大明朝,莫非要以百姓性命为代价换取政绩?”
两人针锋相对,朝堂气氛一时剑拔弩张。最终,皇帝挥手道:“此事容后再议,退朝!”
傍晚时分,沈正华独自坐在书房,回想着早朝上的争论,不禁长叹一声。这时,门房来报:“赵青云求见。”
沈正华放下茶杯,吩咐道:“请他进来。”
片刻后,赵青云走进书房,向沈正华行礼后说道:“先生,今日朝堂之争,我已听闻。张维平步步紧逼,恐怕不会轻易放弃。”
沈正华点头道:“不错。此人手段毒辣,善于笼络人心,若再不设法遏制,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赵青云眉头微皱:“先生可有对策?”
沈正华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暂且观察。张维平虽有势力,但内阁中亦有不少忠臣。我会尽力联合他们,共同抵制此事。”
赵青云点点头,心中却暗下决心:“我若想扳倒张维平,必须借助先生的力量,同时找到更多的盟友。”
赵青云从沈正华的府邸出来,寒夜的微风拂过脸颊,让他微微清醒了些。他抬头望着京城的星空,心中却如一片迷雾:“张维平的势力盘根错节,如何才能找到他的破绽?”
回到翰林院分配的住处,他的房间窗下摆着一盏微弱的油灯,桌上散落着未整理好的策论稿。他坐下提笔,却发现心绪难宁,索性放下笔,闭目沉思。
翌日,沈正华照例入朝,赵青云则在翰林院继续整理材料。午后,他正准备出门时,一名小厮匆匆赶来,递给他一封信:“赵大人,这是沈大人让我送来的。”
赵青云拆开信,只见上面写着:
“青云,今日内阁议事,有关京师修缮一事已被通过,张维平通过操控内阁,将预算提高了三成,虽未正式动工,但他似乎另有谋划。望你小心行事。”
赵青云看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