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隐忍,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再……”
太子摆手打断他的话:“隐忍?我隐忍了太多年。如今朝堂上的忠臣被打压,张党气焰嚣张,边疆将领如刘世安之流只知贪墨敛财。再这样下去,等我登基,怕是只有一个烂摊子了。”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向魏衡,语气中透着几分冷厉:“张维平,必须得早日除去。否则,我的大明江山,将彻底被他搞坏!”
魏衡犹豫片刻,低声提醒:“殿下,张维平权势滔天,朝中多半官员皆受他掌控。若贸然对他出手,恐怕……”
太子微微眯起眼睛,语气中透出深思:“的确,张维平之势如日中天,我现在不能轻举妄动。但不动手不代表我无计可施。”
这时,一名宦官匆匆而来,低声禀报:“殿下,陛下召您前往御书房。”
太子神色一凛,深吸了一口气:“看来父皇终究还是要试探我了。”他整了整衣冠,对魏衡说道:“你留在东宫,继续关注张党的一举一动,我去会会父皇。”
御书房中的交锋
御书房内,皇帝端坐龙椅,面前摆着一盏清茶。他目光锐利,缓缓开口:“太子,听闻你近日对朝堂上的一些事情颇有微词?”
太子沉稳地行礼:“儿臣不敢对父皇决策妄加评议,但扩建皇宫一事,的确让许多忠臣大人感到担忧。”
皇帝冷笑一声:“许多忠臣?是沈正华那老顽固,还是赵青云那乳臭未干的进士?这些人不过是道听途说,哪里了解朕的全盘计划?”
太子挺直了身子,语气平和却坚定:“父皇,边疆未宁,国库紧张,百姓负担沉重,此时扩建宫殿,难免招致非议。忠臣进谏,未必是对父皇的不敬,而是为了大明社稷考虑。”
皇帝目光微冷,语气凌厉:“太子,你是储君,当明白何为君权威严。你说得没错,这大明社稷终究会交到你手中。但你现在需要做的,不是站到那些书生一派,学他们指责朕,而是学会掌控权术,让这些人各尽其职,互相牵制,为你所用。”
从御书房出来,太子面色复杂。他缓缓走回东宫,长叹一声:“父皇以为自己高高在上,掌控一切,却不知江山根基已摇摇欲坠。”
魏衡迎上来,轻声问道:“殿下,陛下如何说?”
太子摇了摇头,目光坚毅:“我们要做好准备。这场斗争,远未结束。”
翌日清晨,东宫偏殿。太子朱恒轩召集了几名亲近的幕僚,一名侍从将门轻轻关上,太子挥手示意众人落座。
“诸位,”太子环顾一圈,语气低沉却透着决断,“朝堂上的局势已经危如累卵。张维平一党独大,民间怨声载道,边疆将领私通敌军。父皇却沉浸在虚假的繁荣中,甚至斥巨资扩建皇宫。这种情况,若不遏止,恐怕江山社稷难以长久。”
魏衡拱手说道:“殿下,如今朝堂上虽有清流一派,但人数寥寥,与张党正面抗衡并不现实。可否尝试暗中联络清流官员,先行积蓄力量?”
太子点头,目光沉静:“正有此意。我已初步拟定几位联络的对象,沈正华是工部尚书,掌控全国工程项目,历来刚正不阿;还有监察司的苏文,他虽职位不高,但直接掌握张党的贪墨证据,绝对是关键人物。”
另一名幕僚略显犹豫:“殿下,此举固然重要,但若动作过大,恐引起张党的警觉,反而功亏一篑。”
太子思索片刻,语气坚定:“稳中求进,我们只联络那些真正的忠臣,绝不打草惊蛇。”
三日后,沈正华接到东宫的密函,立刻前往东宫议事厅。太子亲自接见,寒暄几句后,直接切入主题。
“沈尚书,张维平一党近来步步紧逼,父皇对他的提议几乎一概照准。如今边疆、宫廷,处处是他的触手。您认为朝廷还有多少余力,能承受这种内耗?”太子开门见山,目光灼灼。
沈正华叹了口气:“殿下所言非虚。张维平利用工部工程大肆敛财,甚至将国库挪用,臣早已上奏,却屡遭压下。如今局势已是积重难返。”
太子目光一寒,缓缓说道:“沈尚书,父皇或许尚有疑虑,但我不会袖手旁观。接下来我会联络更多清流官员,但需要您作为领袖,团结他们,等待时机。”
沈正华迟疑片刻,郑重说道:“殿下若真有振兴朝纲之志,老臣自当效死力!”
东宫暗室,太子密会监察司官员苏文。苏文是清流派的重要成员,向来以公正不阿着称。他刚踏入暗室,便向太子一拜:“殿下召见,敢问有何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