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平坐在昏暗的密室中,刘坤站在他的面前,手中握着一份名单。
“刘坤,”张维平的声音低沉而冰冷,“这些人,必须让他们出局。”
刘坤扫了一眼名单,上面列着几名清流派的重要官员。他眉头微皱:“大人,这几人虽然与沈正华走得近,但其中两位并无明显破绽。要动手,恐怕需要一些时间。”
“时间?”张维平冷笑一声,“我不需要时间,我需要结果。制造破绽,设局引他们入瓮,余下的事情自有人收尾。”
刘坤点头:“属下明白。”他拱手退下,脚步无声。
与此同时,太子收到密报,得知张维平开始布局清流派。他召集沈正华与几名重臣在东宫密议。
“张维平步步紧逼,已开始动手打压沈大人的人马,”太子神情凝重,“如果我们不及时行动,恐怕会被他分而化之。”
沈正华缓缓点头:“殿下所言极是。如今之计,是将矛头转移到张维平自己身上,让他的动作变得被动。”
“如何转移?”一旁的大理寺卿开口问道。
沈正华目光如炬:“我们手中已有边疆的初步证据和工程账目的问题。将这些内容匿名送至监察司,让他们着手调查。张维平若有异动,正好暴露他的更多问题。”
太子露出一丝微笑:“这确是一个好办法。只要张维平露出马脚,我们便有机会让父皇看到他的真面目。”
刘坤按照张维平的指示,对清流派展开了新一轮的威胁行动。他派遣手下,潜入几名关键官员的府邸,试图制造他们与敌国勾结的假象。
一日夜晚,一名锦衣卫手下潜入了工部侍郎府,将一封伪造的信件放在书案上。第二日,这封信被人“偶然发现”,立刻送至刑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然而,沈正华早有防备,迅速派人介入调查,揭穿了信件的伪造之处,并将此事向皇帝奏报。张维平本想通过这一计策削弱清流派,反而让自己背负了“栽赃嫁祸”的嫌疑。
这场斗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官场之争,而是从皇宫到民间、从朝堂到边疆的全方位博弈。赵青云虽然身在翰林院,但他也深知自己已经卷入了这场风暴的中心。
沈正华在密谈中对他说:“赵青云,此次斗争,不仅关乎朝堂正义,更关系到百姓的福祉。你作为一个读书人,责任重大。”
赵青云握紧手中的文卷,郑重地点了点头:“沈大人,我定不负重托!”
与此同时,边疆的薛逸风也在进一步收集关于刘世安私通敌军的证据,而张福生则动员乡绅,准备将情报暗中送回京城。
张维平虽然暂时压制了清流派的部分力量,但太子、沈正华和赵青云等人联手掀起的反击,已经让他渐感力不从心。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而皇帝的态度,或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张府内,张维平端坐正堂,神情阴郁。他接过锦衣卫指挥使刘坤递上的密报,迅速扫视一遍,目光中多了一分冷厉。
“赵青云、沈正华,甚至连太子都插手进来了?”张维平冷笑着,将密报重重放在桌案上,“看来,朝中这潭水是越来越浑了。”
刘坤上前一步,低声说道:“大人,赵青云那边的证据虽然不足以将您扳倒,但若再任由他们动作,恐怕会引来更多麻烦。”
张维平眯起眼睛,缓缓点头:“他们抓住的是边疆物资的问题,这是我的软肋。但软肋不代表致命。刘坤,派人继续监视赵青云,同时释放一些假线索,让他们误以为我已经安排撤退,稳住他们的步伐。”
刘坤抱拳:“是,大人。”
张维平起身,走到窗前,负手而立:“此外,想办法从太子的人手中挖出谁在传递消息给他。本王爷的敌人很多,但我不需要背后藏着更多的刀子。”
与此同时,张维平在朝中展开了另一场反扑。他召集了一批支持他的官员,密议对沈正华、赵青云等人的施压。
“沈正华弹劾我的折子还未送到皇上那,我的人在礼部已经扣下了。”一名张党的官员说道,“不过,沈正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张维平点头道:“那就给沈正华制造一些麻烦。他不是一直自诩清廉吗?让人去查查他工部经手的工程款,哪怕抓不到把柄,也能让他分心。”
另一人道:“至于赵青云,是否需要以‘操守不端’为由弹劾他?”
张维平摆手:“不急。赵青云现在不过是个跳梁小丑。他若继续蹦跶,就让锦衣卫找到机会将他秘密处理。对太子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