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孔子36岁至54岁在家乡鲁国都城从事文化研究和私塾教育。这期间他对一本重要的中国文化典籍做出了特别的评价。
他特别研究了一本典籍,就是《周易》。
孔子49岁时开始研读《周易》。
这是地球上有文字记载的书籍中第一本专门用于占卜的书。
这本书的通过占卜得来的卦辞、爻辞,是周文王被商纣王关押在监狱时撰写的。
流传到今天的《周易》一书中的“彖辞”,是孔子研读《周易》时所做的注释。
对于地球人来说,这是一本奇书啊。
这是怎样的奇书呢?
孔子对《周易》的评价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我身为亿万年的古老灵魂,我对《周易》的评价是:
这部书中隐藏着人类所在的物质宇宙的运行规律,而这些规律一旦通过至诚的人类心灵与人类所在的物质宇宙的“天道”相连接,人类就可以知道——单靠感官无法知道的——事物的真相,包括即将要发生的一些事,以及现实生活的真相。
不仅如此,还指出了正确生活的方向和正确生活的方式。
结合孔子一生事迹言行,我认为,孔子已经认识到:占卜不是他学习《周易》的目的。他并不是要依靠《周易》来占卜自己想要知道的每件事,而是在有余暇的时候,仔细研究领悟每句卦辞和爻辞的本质含义。
这其中蕴含着人类幸福生活的法则。
孔子要做的不是用《周易》占卜今天出门是否吉利,而是认清和践行《周易》揭示的正确做人和正确做事的原则。
我也曾经夜以继日阅读《周易》。
确实啊,《周易》中的爻辞和卦辞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例如,“天道改变一切、化育一切,天道的规律是要每个存在物都各自端正地履行自身的天赋本性和使命,保持彼此的合作,以实现广大的和谐,乃至于利益到众生……”
关于《周易》已经说得很多了。
当然,如果有一个人确实以至诚之心“感应”天道,而通过《周易》占卜正当的所为之事,来确定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有益于自己和他人,也不是不可以的。
但,即使选择占卜,也要参照孔子在《周易》中所写的那句着名的注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这是人世间的根本法则。
再继续说说孔子生平。
孔子54岁那年,齐国送80名舞女到鲁国,鲁国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随后鲁国举行祭天典礼,典礼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官员们,可是并没有送给孔子。
这时期,孔子相当于是国君的顾问之一,没有领到祭肉,说明鲁国君臣已经不把孔子放在眼里了。孔子的心凉了,于是决心出国找事做。
是啊,孔子是有家国情怀,以天下人类幸福为己任的呀。
公元前496年,孔子55岁。
这一年,他带领一大群学生们离开鲁国,来到了西边的卫国。卫国的国君对孔子很客气,安顿孔子和学生们在国宾馆住下来,国君的年轻的漂亮夫人还邀请孔子跟她同乘一车招摇过市。
不过,卫国国君也没有给孔子具体官职,也没安排具体的事让孔子做。孔子在一年后,又回到了鲁国。
然后呢?
孔子58岁这年,又带着学生们来到卫国。
过了段时间,又经过曹国,去了宋国。
然后,又去了郑国和陈国。
孔子60岁这年,又去了蔡国。
第二年又去了叶国,又返回蔡国。
孔子62岁这年,去楚国,又返回卫国。
孔子66岁这年,在卫国得到家乡人的报信:孔子的夫人因病去世了。孔子流了泪,为夫人弹了一曲哀歌。
孔子的夫人亓官氏也是一位贤妻啊,不但是生养了儿子孔鲤,还帮助儿媳抚养了贤良的孙子。
而这位名为孔汲的孙子,就是写作中国文化经典之一《中庸》的大名鼎鼎的子思先生。
公元前484年,孔子67岁。在他的学生子贡的安排下,鲁国君臣派人把孔子和追随他的学生们接回了鲁国。
孔子回到鲁国的第二年,他的唯一的儿子孔鲤病死了。
孔子安葬了儿子。
孔子跟学生们回忆起——他的儿子生前跟孔子说过的话:“你的儿子没有我的儿子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