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杜如晦以及一些重臣仔细考虑一番,有些认可了孟南柯的说法。
不过这件事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决定的,还需要仔细的讨论一下,该怎么去做。
随后李世民安排三省和各部尚书,下朝后回去讨论一下,拿出详细的计划。
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应了下来,准备回头去询问一下孟南柯。
既然是他提出来的,估计他应该有些计划的。
孟南柯看着这事差不多了,忽然想起来一个增加大唐税赋的事情。
只是,这个事,可能会有很多人反对。
不过现在大唐只盯着农民,从最苦最难的农户手里掏钱,不但收不上多少钱,还让这些百姓过得更加艰难。
他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太懂农民的苦了。
为了那些百姓,他打算说出来,即使李世民还有朝廷不能施行,他也要说。
“陛下,臣对于如今大唐的税赋问题,有些个人浅见。”
李世民愣了,税赋?这个问题可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税赋,养不起军队,发不起俸禄,建不起各种工程,到时国家就完了。
“哦?你且说来。”
“如今大唐只是收取农户的税赋,每年国库勉强能收入两百多万贯钱,和两百多万石粮食,再加上百万匹绢布。
这么点税赋,哪够我大唐开支的?
光边境的十几万大军,和长安这几万军队,每年都要耗费一大半的税赋了吧?
再加上各地偶有灾荒需要赈济,朝堂上大臣需要发俸禄、赏赐,各地基础设施需要建设等等,每年国库都入不敷出。
商人也是大唐子民,和农户一样都是大唐百姓,我们为何只收农税,不收商税呢?
商人从事商业流通,赚取财富。农民种地,收获粮食。
只收农户税赋,是看不起商人,还是压榨农户?
朝廷是不是应该征收商税,以减轻农户百姓的负担。
不但能增加国库收入,强大国力,还能让农户百姓休养生息,藏富于民。”
还没等李世民说话,那些世家大臣、国公权贵、王爷皇亲,基本上所有大臣们都变了脸色。
卧槽,卧槽,孟南柯你想干嘛?
收商税?这不是与民争利吗?
这些大臣谁家没有店铺,谁家没有生意?
特别是世家们,更是有无数商铺和商队,收他们的税,这不是抢他们的钱吗?
“陛下,不可啊。”
“陛下,商税不能收。”
“陛下,收商税,岂不是与民争利吗?绝对不能收啊。”
更有激进派,把矛头对准提出这个建议的孟南柯。
“陛下,孟南柯此言祸国殃民,臣请严惩。”
“陛下,孟南柯包藏祸心,臣请严惩。”
“陛下……”
我可去你二大爷吧。
不就是损害到你们这些人的利益了吗?
一个个的,这么急赤白脸的。
这算啥,捅了马蜂窝吗?
我自己不也得缴税吗?我可是有好几个作坊的股份呢。
“与民争利?那要不然也别收农户的税?收农税岂不也是与民争利?还是说,商户是民,农户不是民?”
“这,简直一派胡言,不收农税朝廷怎么运转。”
“对,胡言乱语。”
农户缴税,和他们又没关系,他们属于权贵,特权阶层,不缴农税。
可是商税不一样啊,大一点的生意,全都有这些人的背景,到时候肯定会让他们掏钱的。
这一次,和他交好的那些人虽然没有出声反对,但也没有出声支持。
这个事情,也损害到了他们的利益。
就连房玄龄、杜如晦,他们作为大唐的宰相,也没出声。
他们作为大唐宰相,什么都明白。包括其他的大臣,都知道收商税对大唐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家族为先啊。
国家?往后靠。
李世民看着这些人都反对,他明白这事肯定是不行的了。
作为一个皇帝,他怎么可能不懂收商税的好处,可是推行不下去,就是白费力气。
其实就连农税,也都是那些普通百姓在缴纳。
占八成人口,却只有两三成土地、一两成收入的普通百姓,养活着整个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