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洒在朱红色的宫墙上,宫殿内却笼罩着一片肃杀的气息。今日的大朝会,不同于往常的平静,围绕税制改革的争议已经让朝堂内外风声鹤唳。
崇祯端坐龙椅,扫视满堂文武百官。气氛紧张却未失礼仪,他心知今日会是一次针锋相对的较量。
“陈爱卿,”崇祯缓缓开口,语气如清晨的寒风,“税制改革的初步规划已经完成,拟于来年初推行试点。今日召集群臣,就是为了听取诸位的意见。”
户部尚书陈子敬出列,详细汇报了改革的具体条目。条条款款皆以简化税种、减轻农民负担、调整士绅税收比例为核心,字字铿锵。然而他的声音未落,一名身着紫袍的官员便从列中迈出。
“陛下,臣有异议!”
出列之人正是内阁次辅周延儒。他眉头微蹙,语气中夹杂着恭敬与隐隐的不满:“陛下,税制改革虽为利国之举,但推行过急,恐怕难以为继。地方财政若因此混乱,受害的终究是百姓。”
崇祯不动声色,目光如炬:“周大人,你的意思是,改革本身并无不妥,只是推进的速度需要放缓?”
“正是如此。”周延儒拱手,抬头直视崇祯,继续说道,“地方士绅在民间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们若失去支持,地方治理的稳定便岌岌可危。臣恳请陛下三思。”
周延儒的言辞铿锵,朝堂中不少官员频频点头。东林党的核心成员更是暗中交换眼色,显然早已准备好了这番论调。
崇祯静静听着,并未急于反驳。他启动心镜术,周延儒的内心活动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呈现在他眼前。
**“陛下若执意推行改革,东林党在地方的士绅支持必然受损。没有士绅,地方就失去了治理根基。我们不能让皇权再进一步削弱我们的地位。”**
崇祯暗自冷笑,表面却依旧平静。他合上手中的折子,轻声问道:“周大人,你刚才说地方士绅是治理的根基。朕有一问,既然他们是治理的根基,为何朕收到的报告中,却屡次提到士绅在税赋分配中徇私舞弊,甚至欺压百姓?”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一片寂静。几名东林党的成员目光闪烁,显然心中有鬼。
周延儒面色微变,但很快镇定下来:“陛下,臣不否认,地方确有少数士绅行为不当。但若因此而一刀切,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动荡。不如让地方逐步适应改革,避免因推行过快而伤及根基。”
崇祯微微一笑:“逐步适应,倒是个建议。那么,若以试点的形式推行,是否能够避免动荡?”
“试点?”周延儒怔了一下,显然没料到崇祯会主动提出试点。
“是的。”崇祯起身,语气坚定,“河南与山西,作为粮仓计划的成功试点地区,其政务能力已经被证明可以胜任税制改革。朕决定先以这两地为试点推行改革。若试点成功,再向全国推广。”
周延儒听闻,眉头微微舒展。他知道,崇祯提出试点,意味着改革不会立刻全面展开,这无疑为东林党争取了时间。他拱手道:“陛下英明,试点之策确实可行,臣愿尽力配合。”
崇祯面色如常,但心中早已洞悉周延儒的伎俩。这次的让步看似妥协,实则是在试点中积累成功经验,让反对派的立场进一步削弱。
随着试点决定的宣布,大殿内的气氛骤然发生变化。刚刚还争论激烈的群臣,此刻陷入短暂的沉默。支持者、观望者、反对者的反应在这片安静中逐渐显现。
改革派的年轻官员们面露欣慰,他们明白,试点意味着崇祯的改革不会因反对声浪而停滞。叶知秋站在人群中,低头掩饰嘴角的一抹笑意。他暗想:“陛下的布局果然高明,先试点既能避免全面推行带来的冲突,又能用成果反驳反对派。”
这些年轻官员交换了目光,似乎在无声中达成了某种共识。他们知道,试点的成功将是推动改革的关键,而他们必须全力以赴。
东林党一派,气氛明显更加紧张。钱谦益微微低头,面容平静,眼底却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身旁的几名核心成员轻声私语,其中一人低声说道:“钱大人,这试点……会不会成为陛下进一步集权的借口?”
钱谦益摇了摇头,声音低沉:“试点是暂时的,但结果未定。我们不能贸然激怒陛下,现在是该忍的时候。”
另一名东林党成员却眉头紧锁,满脸忧虑:“试点一旦成功,士绅的影响力将被削弱,我们恐怕再无反抗之机。”
钱谦益没有回应,目光望向殿内高坐的崇祯,脑海中盘旋着复杂的计划。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