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早朝刚刚结束,崇祯独自坐在案几前,翻阅着最新的奏折。这些来自河南税改试点的报告详尽而清晰,显示出改革正在逐步取得成效。农民的赋税负担降低,地方经济逐渐回暖,而士绅们的权力正在被有效遏制。
然而,这些成绩并非人人认同。玄卫的最新情报也一并送到了崇祯面前——东林党内部出现了显着的分裂。
“顽固派仍在坚持对改革的反对,但另一些温和派开始转向支持,他们认为改革带来的实际成效值得肯定。”王安低声汇报,语气中透着一丝冷意,“这显然削弱了东林党在朝堂的统一战线。”
崇祯冷笑一声,目光中带着几分嘲讽:“他们的所谓团结,从来都只是利益捆绑而已。现在试点成功,事实摆在眼前,谁还能一味阻挠?”
他将奏折合上,声音不疾不徐却透着威严:“既然分裂开始了,那就趁势扩大战果。”
翌日早朝,崇祯端坐在龙椅上,俯视着殿中百官。他心中已有定计,准备在这场朝会上试探东林党的进一步反应。
“河南税改初见成效,百姓安居乐业,赋税减轻,朕甚感欣慰。”崇祯的话语平静,却像一颗石子投进水面,激起了朝堂的涟漪。
周延儒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河南的情况确实值得欣慰,但臣以为,这只是个别地区的成功,并不足以证明税改的全面可行性。若贸然推广,恐怕会引发其他地方的不安。”
话音未落,另一位年轻的官员叶知秋却出班拱手反驳:“陛下,臣以为,河南的成功正是因为改革符合民心。试点的经验已经说明,税改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只要地方官员执行得力,推广改革并非不可能。”
此话一出,殿内顿时一片低声议论。崇祯眼中闪过一抹欣慰,叶知秋的直言无疑打破了东林党一贯掌控话语权的局面。
周延儒的脸色微变,语气更显强硬:“叶大人,此言未免过于武断。大明疆域广袤,各地情况不同,岂能以一隅之地的成功而妄下结论?”
崇祯不急于表态,只是冷眼旁观着两人的交锋。他在等待东林党内部的分歧显现,而事实正如他所料。
就在这时,一位立场较为温和的东林党官员站了出来:“陛下,臣以为叶大人所言并非全无道理。河南试点确有成效,若能在推广中谨慎调控,各地因地制宜,这项改革或许能造福更多百姓。”
此言一出,原本坚定的东林党阵营顿时有些动摇。
崇祯看着这场争论,目光冷静如水。他敲了敲龙椅的扶手,打断了纷乱的议论,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够了,朕早已决定——税改不仅仅是河南一地的试点,而是大明的国策。”
他环视殿内百官,目光锐利:“河南的成功已经证明,改革是可行的。那些仍在阻挠之人,是看不见百姓的疾苦,还是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这句话让顽固派的反对声音一时哑然。周延儒咬紧牙关,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而一些中立派官员则纷纷低头不语,他们的态度已然转向。
朝堂的局势悄然发生了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员选择支持改革,顽固派显得越发孤立无援。
几日后,崇祯召集户部、兵部等相关官员,亲自主持了一场关于税改推广的会议。
“河南只是开始。”崇祯站在地图前,用手指点了点周边的几个省份,“下一步,朕要在直隶、山西和山东三地同时试点。叶知秋,你负责直隶,其他两地由你们户部派得力的官员全力配合。”
叶知秋拱手领命,目光中透着坚定:“臣一定不负圣恩!”
崇祯微微颔首,又看向其他官员:“税改不仅是赋税的调整,更是朝廷威权的重建。各地的士绅若敢再像河南那般妄动,朕不会手软!”
在座的官员纷纷低头称是,心中却被崇祯的果断和魄力深深震撼。
几日后,崇祯登上乾清宫的高台,俯瞰着京城。他知道,改革的推进已经撼动了东林党和地方士绅的根基,但这一场权力的博弈远未结束。
“分裂是开始,但平息不是终点。”崇祯喃喃自语,目光深邃,“党争只是表象,真正的敌人,是这腐朽的制度。”
随着试点改革的扩大,更多的百姓将感受到朝廷政策的变化,而更多的地方势力也将被迫作出选择。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随着崇祯的命令下达,全国各地的税改试点工作逐步展开。河南的成功经验成为推广模板,但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改革的难度也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