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过御书房的窗棂,洒在厚厚的奏折上。崇祯端坐在龙椅上,手中翻阅着一份来自叶知秋的奏折——“改革人才储备计划”。这是他最近反复思考的重点之一:如何确保改革的持续推进,而不被权力更替、势力反扑所中断。
“陛下,这份奏折旨在挑选优秀的年轻官员,通过培训和考核,为朝廷积累一批忠诚且务实的人才。他们不仅能够协助改革,还能在未来担任关键岗位。”叶知秋站在一旁,沉稳地解释道。
崇祯点了点头,将奏折合上,目光中透着深思:“改革的成功,离不开这些新生代官员。朕需要的,不仅是听话的工具,更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次日的早朝上,崇祯亲自提出了“改革人才储备计划”。他的声音清晰有力,每一句话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大明的未来,不仅在于当前的改革能否成功,更在于后继之人能否延续这条道路。朕决定设立专门的改革人才储备计划,甄选全国各地的优秀年轻人,送入京城接受系统教导。”
满朝文武一片哗然。许多老臣纷纷窃窃私语,面露不安。兵部尚书程靖率先开口:“陛下,此计划固然利国利民,但挑选和培训过程耗费甚大,是否会影响国库负担?”
“国库负担?”崇祯冷笑了一声,锐利的目光直视程靖,“程尚书,你难道认为,比起那些贪污成性的官员,投资这些忠诚的年轻人不值得吗?”
程靖被问得哑口无言,低头不语。
顾承山也站了出来,语气婉转:“陛下,微臣以为,这些年轻官员虽有潜力,但经验不足,是否能够胜任朝廷重任,还需谨慎考量。”
“经验不足,可以培养;能力不足,可以磨练。”崇祯语气果断,“但唯独忠诚与信念,是从一开始便必须具备的。朕需要的,是能与朝廷同心的年轻人,而不是那些口是心非的墙头草。”
他的目光扫过朝堂,气氛瞬间凝滞。
在改革人才计划的启动仪式上,崇祯亲自召见了第一批被选拔出来的年轻官员。他们站在大殿前,衣袍整洁,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紧张。
“你们是大明的未来。”崇祯缓缓说道,声音低沉而有力,“朕不需要你们盲目迎合,也不需要你们对权贵俯首称臣。朕要的是一颗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心。”
他停顿片刻,环视众人:“今日你们进入这皇城,或许是一次荣耀,但朕要你们记住,这荣耀的背后,是无尽的责任和付出。改革之路漫长,若想一味安逸,趁早退出。”
一名年轻官员上前一步,跪地叩首:“陛下,微臣必不负重托,为大明百姓鞠躬尽瘁!”
崇祯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片刻,露出一丝欣慰:“好,朕记住你的名字了。刘恒。”
清晨,朝堂上肃穆庄严,百官依次入列。崇祯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平静却锐利。他缓缓开口:“今日,朕决定让刘恒呈报两广改革的最新进展。”
这句话落地,满朝文武一片哗然。顾承山拱手说道:“陛下,刘恒虽有才华,但毕竟年轻,这样重要的国策汇报,是否应由更资深的大臣承担,以免疏漏?”
“疏漏?”崇祯目光冷峻,声音微微拔高,“顾尚书,你是否怀疑朕选的年轻人连一份汇报都做不好?”
顾承山一时语塞,只能低头道:“微臣不敢。”
刘恒上前一步,跪地叩首:“陛下,微臣虽才疏学浅,但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好。”崇祯微微点头,挥手示意他开始。
刘恒站起身,走到大殿中央。他身着青袍,虽年轻,但神情从容。他打开手中的卷轴,用清晰的声音说道:“两广改革自试点以来,共推广高产作物三万亩,粮仓增储五成。赈灾效率提高,百姓负担减轻。然而,微臣发现,部分乡村在分配粮种时仍有士绅干预,需进一步加强监督。”
他的陈述条理分明,数据详实,甚至提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建议。殿内的议论声渐渐低了下去,许多老臣不由自主地点头。
“刘恒。”崇祯打断他的发言,语气平静却带着试探,“这些数据和分析,都是你亲自统计的吗?”
“回陛下,是微臣带队在两广实地调研所得。”刘恒回答得干脆利落,目光坦然。
殿中一片寂静,崇祯微微一笑,语调轻松却掷地有声:“看来,这些年轻人,比某些只会坐而论道的老臣,更懂得如何接近百姓。”
满朝文武低头不语,有人脸上露出愤愤不平的神色,有人却暗自佩服刘恒的胆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