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义家现在虽然还算不上什么豪门大户,但年收入上千两银子毫无问题,这捐监的几百两银子还是出得起的。
而他现在缺的不是银子,而是政治地位。没有政治地位,再多的银子也只是砧板上的肉。那么政治地位从哪里来?只能从科举里面来。
现在赵鸿义参加乡试的路几乎都被封死了,只剩下“捐监”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他怎么能不死死抓住?
赵鸿义当即决定,即使要付出几百两银子的代价,也要去搏一搏这次乡试。搏了尚有一线生机,不搏的话前面的努力和投入就全浪费了,沉没成本太高了。
“苏伯父,不知眼下捐一个监要多少银子?”赵鸿义十分热切地问道。
“你当真要捐监?”苏谨行有些无奈地摇摇头道:“你可要想好了,这可是几百两银子,不是小数目。再说如今你年纪尚小,三年之后再考完全等得起,何苦把这么一注银子丢水里?”
赵鸿义眼神十分坚定地说道:“伯父不必再劝了,乡试三年才考一次,人生有几个三年?若是下科不过,又该如何?乡试中举率如此之低,只要有机会多考一次,总要去尝试一下,否则岂不是空留遗憾?”
苏谨行叹了口气道:“也罢,既然你已经决定,老夫也不好说什么了。这捐纳入监的价钱要依身份而定,廪生最少,似乎只需不到二百两银子,其他的则要贵些。具体价钱老夫也不是很清楚,恐怕要到南京去询问有司才知道。”
“不知到了南京后该去哪个衙门询问?”赵鸿义继续追问道。
苏谨行回想了一下,答道:“捐纳之事应该是户部在管,你去到南京找户部便是了。”
当晚,赵鸿义回到家中,将考试结果告知了家人,但他并没有说这可能是徐耀杰的阴谋。
得知赵鸿义无缘乡试,姐姐玉珠安慰他道:“没事,你年纪还小,三年之后再考就是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赵鸿义道:“我决定花钱捐个监生,可以入场乡试。”
王氏问道:“捐这个什么监生要多少银子?恐怕不便宜吧?”
赵鸿义答道:“估计要二三百两银子。”
“这么多?”几个人都吓了一跳。
王氏道:“这些银子可以买好多田地,就为这么个乡试的机会值得么?我听说乡试也是极难考的,一百个人里也就中那么两三个。”
赵鸿义道:“如今我们家不缺这些银子,若是没有功名,这些银子以后也守不住的。那日在苏州得月楼的事情你们不记得了么?若是没有功名傍身,我们的银子越多反而越危险。”
王氏等人都默然不语,那天她们也在场,得罪巡抚公子那一群人的情形她们也是历历在目。
赵鸿义又解释说道:“正因为乡试极难考中,所以任何一次机会都不可错过,能多考一次,便多一丝中举的希望。”
听了赵鸿义的话,几人也觉得确实有道理,便不再劝阻,只不过一下子要交出几百两银子给官府,王氏仍然觉得十分肉疼。
过了两天,赵鸿义果然召回了负责运送货物的王庆禄和王福成父子,又带上赵大禄和赵大喜两个长随,搭乘了一条自家的航船,再次前往南京去了。
出发没多久,王庆禄就向赵鸿义抱怨道:“小义,最近我们手下船队里的船工有些不稳当啊!”
赵鸿义奇道:“怎么回事?因为什么不稳当?”
王庆禄道:“听说最近海上私贩货物非常频繁,船工不够,走私的客商便大肆招揽渔民和内河船工,开价还颇高,所以我们船队里人心有些浮动。”
“海上走私?”赵鸿义眉头紧锁,仔细思量这刚刚知道的消息。
上海港的海贸已经停了半年多了,短时间内想重开恐怕不太现实。
但是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海贸的人口数量可是很庞大的,海贸停顿半年以来,许多贸易商品滞销,价格大跌,比如松江棉布的价格就跌了不少,这令他们的收入锐减,生活非常艰难,所以这些人想靠走私偷偷卖货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海贸暂停又是朝廷的法令,若是被抓到的话,搞不好要被拉去充军的,风险很是不小。这些人甘愿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走私,可想而知利润必然是非常丰厚的。
既然现在走私已经成规模了,甚至发展到船工不足、需要招揽的程度,那就说明已经有很多人在从事走私了,搞不好县里这些原来参与海贸的各家大户都有份,也不知苏家有没有参与。
赵鸿义琢磨了一会儿,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