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何来的冲突?”穆骛说,“正如袁将军所说,他们远在边境,那边境的冲突多半是战事意见相左,我穆骛虽不敢言自家儿子性子多么敦厚,可也敢担保他不是那等因为意见不和就拔刀相向之辈,相信贵子也不是这样的人。”
袁集吹胡子瞪眼道,“我的儿子自然不是鲁莽之人!”
炸出了这么一句好话,穆骛也不甘示弱道,“那好,既然袁将军贵子与犬子皆不是鲁莽无脑之徒,袁将军也说不出我儿为何要杀害你儿,又何以一口咬定你儿之死与我儿有关?”
眼看着袁集死了儿子又吵不过穆骛,韩城立马出面承了话,开始当和事佬,“好了好了,本王已经派人传信给虎翼大将军,让他即刻前去主持公道了。此事,等信使回来再议。”
“殿下英明。”穆骛说完收了气势,看向对面的袁集。
袁集还沉浸在悲伤与愤怒中,便直言道,“殿下,臣请奏亲赴边境彻查!一日不查清我儿身死之情,臣心难安!”
韩城耐着性子安抚道,“袁将军,此事本王的心境和你一样,残害袁小将军之人罪当诛,不过现下京都也离不开你,我们都是为父皇分忧解难的臣子,袁将军劳苦功高,这丧子之痛,父皇会体谅的,也请袁将军再等等,信使回来了,一切就都明了了。”
因为边境不稳的缘故,已经一连好几日都要上晚朝了。
这日晚朝过后,曾瑞揣着袖子里那封家书,在殿外等着宁王韩奕。
现如今吏部尚书陶全陶恭平是宁王派系的人,大哥要给岑明安排一个吏部的位子,还得问过人家主办方的意思不是?求人办事,免不得要投其所好。
不多时,韩奕就出来了,他身后跟着的两人赫然是工部尚书刘仁和吏部尚书陶全。三人低声细语,不知在聊什么。
风起如故,刘仁察觉有人刻意靠近时语调仓促,只余“亲赴边关”“冬三九祈福”字眼落入曾瑞的耳中。
曾瑞轻抚袖,彼此行了个文人礼后,他才说,“宁王殿下,下官有一好友饱读诗书,又有忧国忧民之心,本意博取功名,可惜天不遂人愿,家里横生变故,误了时候,下官近来得知此事,便向他担保,定为他举荐一职,可下官一问方知,他竟是属意吏部,这吏部是否有余职,下官也不知,今日特来询问,还望殿下不吝告知。”
韩奕讪笑道,“曾大人,官员任命应从吏部过,你要问也该问陶大人。”
谁不知道他是你的人,只听你的?
曾瑞虽有腹诽,不过也还是客气地看向站在一旁的陶全,“陶大人,吏部可还缺人手?”
陶全看了一眼宁王,而后道,“曾大人的好友是哪位骚人墨客呢?”
“岑明,字唤翊鸿,”曾瑞说着又补上一句,“是岑老夫子家的长孙。”
“既是岑老夫子家的长孙,那文采必定过人,就是先前他在边境意图阻挠公主和亲,这事听着不像忧国忧民的文人能做得出来的。”
不愧是“江山也要文人捧”,陶全这一招捧杀不可谓不高明。
曾瑞只好道,“先前边境情况瞬息万变,翊鸿是文人,想法与诸多武将不同实属正常,他许是觉出了什么不妥之事,为确保公主安全才做出此等决策。况且他无非是想等良辰吉日到了再将公主送往北狄,这个也符合钦天监的星象卦意。”
陶全沉吟一番,才神色为难道,“虽是如此,但此事原委朝中众臣尚不知晓,此时贸然举荐他为官怕是有失偏颇。”
官话讲得倒是挺正的。若不是为官多载,涵养了平和的待人接物性子,曾瑞怕是要直接开骂了。
而此时他只是状若寻常般道,“实不相瞒,其实翊鸿正从边境赶回来,他此番进京入仕,是我大哥举荐的,因着翊鸿志在吏部,所以大哥便写信托我问上一问。”
韩奕轻笑出声,只是这细看之下还是能看出这笑意不达眼底,他缓声道,“陶大人真是吹毛求疵啊,既是虎翼大将军举荐的人,这翊鸿又是岑家人,自小深得岑老夫子杏坛讲经之要,应是无妨的。”
“是啊是啊,陶大人前两日不是还跟我说吏部事务繁多,忙不过来了吗?”刘仁在一旁附和地客气道,“正好,曾大人今日就给你送来了这么一位得力干将,恭喜了陶大人。”
陶全见他二位都点头首肯了,自是无有应允的。不过在曾瑞面前,他还是装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来,“既然诸位都这么说,那我明日便上书。”
曾瑞抚着袖子拱手道,“那就多谢陶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