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营修整两日之后,朱大志就告别了青州左卫的人,带着七拼八凑的临清军开始往回走,与大队大队向北进发的勤王军不同,临清军带着三日的粮食开始在官道上向南行进。一路上难民和溃军跟着他们的脚步向南走着,倒是也没啥很特别的地方。
张元彪的队伍拿着文书去县城中的衙役讨要军粮,往往都被正义的县衙官吏训斥,直言粮食都要供给给北上勤王的队伍,才没粮食给南逃的溃军,哪怕是拿出来上边给的文书,那些傲慢的官吏也是不管不问,再看看那些北上勤王的队伍也堆在城外等着开饭,这些军士从南边的县城走夜路而来,也是为了在此地吃上饭,却也被这些正义的县衙官吏称之为贼配军,骂他们为啥白天不赶紧赶路,就在这里等着吃饭。反正就是左右都没有粮食供给,让这些军士自己去找吃的。
我大明以文御武,文官集团就是瞧不起这些军士,以往大军调动,自然要在各地就食,否则人吃马嚼需要带多少粮食出门才够,在朱元璋的计划中那也是算好了,让各地州府都要储备粮食给大军吃喝,如此可以保证军事行动的快捷,可是承平日久之后,官仓中的粮食早就被折腾完了,各地的官吏更不想给大军吃饭,就开始百般折磨路过的军队。
照理说军队何时开拔过来就供应大军吃饭就是,可是文官们怕这些队伍待在这里不动就会多吃多占,于是渐渐地只管一顿饭,吃完了就要打发人走,于是将领们就研究如何在县城之间快速前进,就被文官们觉得这是在占便宜,就要求军队到了之后等着吃下一顿饭,往往军队一听说要开拔就士气低落不愿意前进,因为走到地方也不一定有饭吃。
张元彪走了三天就在县城外吃了一次饭,大多时候都被搪塞粮食优先供应给勤王北上的队伍让临清军的二百余人在城外等着,结果等到了天黑也什么都没得吃,只能在城外搭起帐篷埋锅造饭自己吃,结果就吸引来了大量的流民或者勤王的卫所军,天南地北都要来讨东西吃。
看着这混乱的场景,朱大志和他的两个百户兄弟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叹着气找张元彪商议花钱买吃的,眼下已经获得回去修整的机会,自然也不在乎这些银钱,从第四日起,临清军就开始白天在路上加快行军,路过县城或者集市就自己花钱去买粮食,晚上在远离官道的小河边扎营做饭,连带着明日的干粮或者饼子一起做好了分下去,就这样一连走了十余日,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临清城。
此时的临清城已经听闻了临清千户所惨败的消息,军户的妻儿老小,随军的百姓亲人听闻军队将要回来,都是扶老携幼地早早来到离城不远的五里铺等着,期盼着可以在回来的人中看到自己的亲人。
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人都是失望的看着这些陌生的军士,只有个别的百信扑上来与远征回来的士兵欢天喜地相认,同村或者同百户所的百姓也会上来询问自家儿郎的下落,得到的就是战死或者失踪的答复,受不了打击的百姓就哭晕了不少,一片的悲戚中,更没有人在乎这些陌生的军士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在讲好了集合整训的时间之后,规整的队伍在临清城外渐渐地分散,这些临清本地军士跟着自己的百户或者总旗开始回到自己的家中,大多数的队伍还是汇集在张元彪的身后,跟着朱大志一起前往运河边的大集百户所。
大集是一个城镇,在临清县城北十五里处临近大运河,也是漕运的一部分,朱大志的先人就在此地屯军,还修了一个小码头,偶尔泊些小船挣点钱,所以朱大志在此地还算是家境殷实,而他的百户所军士也都成了他家的佃农,这次带人出去打仗,折损了大部的人马,从镇子上带走的那些乡亲的父亲、儿子和丈夫,大部分都永远留在了北地。
张元彪一路上就感受到了前来迎接百姓怨毒的眼神,他们哀嚎着向朱大志扑来大叫着索要他们的儿子、丈夫或者是父亲,朱大志也是一点也没有伸手阻拦的意识,只是坚定地往前走着,身边几个残存的大集百户所的军士也是噙着眼泪默不作声。
当日整个大集是家家披麻,再没了往日的喜庆,就连这一路上极为淡定的朱大志,此刻也是颓然坐在家中跪在祠堂中哪也不去,张元彪眼见着没人招呼自己队伍,就让朱大志的家人带着自己去了空空如也的军营。
这军营也是年久失修,大概是大集百户所的人都去了镇子上生活,所以军营除了几个老军照看外,啥也没有。张元彪也是满意这里的巨大宅基地,想着先行住下,等过几日就找来泥瓦匠开始全面翻新这里的建筑,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军营。
军士们从小车上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