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平构建的简化模型,可以看做是戴森球的局部组成。
也就是将戴森球进行模块化设计,就像太阳能发电板一样,分成无数个独立的单元。
而这个单元除了收集能量以外,还可以将能量汇聚起来,用来攻击太空中的目标。
这种武器的攻击威力,可是比如今的歼星炮要强悍太多。
毕竟歼星炮是舰载武器,它的能量再强,也不会超过其飞船自身的能量上限。
陆平将之命名为戴森大炮。
戴森大炮直接从恒星内部抽取能源,威力堪称逆天。
不过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一旦目标离得太远,命中率就完全看天意了。
而且一旦脱离了恒星,储存的能量只能激发一次,就会变成一堆没用的太空垃圾。
自身的目标又太大,脱离了恒星的天然保护,很轻易就能被敌人锁定。
行星战星和戴森大炮的构造都不复杂,只是工程量相当庞大。
陆平对这两项工程都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将工程肢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
这样就可以建立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不但减少了施工难度,还提高了建设效率。
在投入使用之后,也不会因为某一个单元的破坏,造成整个系统瘫痪。
完善了设计方案和建造方案,陆平的星际施工队终于全面开动起来。
无数的飞船在在星球表面起降,将生产基地产出的各种配件运送到施工现场。
星球表面许多特定的选址,全部用超临界材料进行了改造。
行星战星的建设有条不紊,戴森大炮的建设,还要面临一个问题,通讯延迟!
不管是哪个恒星,都和陆平有严重的通讯延迟,根本无法适时进行管理。
陆平为此准备打造一支全新的施工军团。
这支军团并不在恒星内部施工,而是在太空船坞之上进行。
戴森大炮需要具备机动性,陆平干脆直接为其设计了聚变发动机。
在太空船坞组装完成以后,让其自行飞往各个恒星,这样就可以完全把控整个建造过程。
陆平的团队这段时间忙的不可开交。
所有的建造方案,经过后土的模拟,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建设完成。
如果真的有某个存在要来对付自己,那很可能随时都会降临。
结合这个未知信号的出现时间来看,既然有人提醒自己,那么应该会给自己留下一些应对的时间。
否则这个提醒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为了稳妥起见,陆平在全力打造军事要塞的同时,也在向着各个方向发射难以计数的水滴飞行器。
这些水滴不光是为了探测。
一个成熟的二级文明,其速度应该能达到绝对的亚光速。
即便被水滴探测到了,等消息传回来,对方的舰队也差不多会同时到达。
因此水滴能为自己赢得的应战时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这次发射的水滴飞行器,都设置了自动攻击和自毁功能。一旦遭遇未知文明,就会发起自杀式攻击。
这样就算不能给对方造成太大的损失,也能消耗一些对方的燃料补给。
想要防御水滴的攻击,就得开启能量护盾。而且护盾达不到一定的强度,还不一定能防得住。
这样一来,对方在数光年的飞行中,就得一直维持着超高的能源消耗。
对方远道而来,携带的补给再多,也没法和一个星系的资源相比。
到时候只要自己牢牢的掌控着三颗恒星的能源,再加上数个行星的矿产,就有信心和对方来一次持久战。
这才是陆平没有第一时间全力爆兵的主要原因。
战争打的是什么,归根结底还是资源。
必须将资源星球武装起来,即便自己的舰队和机械军团全部阵亡,还可以再造。
相反,要是资源星直接被对方控制,那陆平就只能带着舰队亡命星际了。
这些都是通过后土储存的大量战争案例,推演出来的结果。
陆平才会重点建造戴森大炮,作为重要的恒星防御武器。
同时将行星改造成战星,具备强力攻击的同时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后勤基地。
“雨星文明发来视频通讯”!
“接入”!
陆平正在忙碌,脑机中收到了雨星文明的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