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七年这次的记录,详细描述了哈雷彗星出现的时间,方位,运行轨迹,持续时间。
经过现代的科学计算,这个记录是真实可靠的。当时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240年 5月15日。
这里就有一个题外话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的史官,生卒日期没有可靠文字记录。
根据相关历史文献的推断,最早出生时间为公元前145年。
也就是说,等司马迁长大再去写史记时,距离事发时已经过去了100多年。
那么如此详实的记录他是从何得来的?而且史记中在这次记录之前,还有一次哈雷彗星出现的记录。
秦厉公十年,彗星见。这个时间是公元前467年。这一次记录比较笼统,勉强可以认为是口口相传了300多年被司马迁收录。
那么秦始皇时期的那次记录,精确到年月日,方位持续时间等,绝对不可能是口头上传下来的。
因此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是有大量的先秦典籍作为参考的。
那么,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记载,是不是有些故意抹黑的嫌疑?
哈雷彗星每隔76年掠过近日点,点亮一次夜空,其他时间都是孤独地在太阳系中独自流浪。
它是一颗周期性彗星,结合它出现的频率和时间跨度,经常会和一些大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比如战争、瘟疫、自然灾害等等。
久而久之,哈雷彗星的出现,就被人们视为不祥之兆,因此又将他称之为扫把星。
以现代的科学视角来看,这完全是概率事件,它出现过那么多次,总会碰上一些历史上的大事件。
而古代人又相信神话传说,因此它就得了这么一个诨名。
大半年之后,内太阳系中,一颗长度十几公里的星体正在星际中疾驰。他的速度达到了每秒钟五十多公里。
这颗星体正是哈雷彗星,它的轨迹正在靠近近日点。
它的背后拖着长长的彗尾巴,这些都是被太阳风剥离的彗星物质。
彗星上弱不禁风的尘埃和挥发物质,在太阳风的吹拂和光的压力下,拖出一条明亮的大尾巴来。离太阳越近,尾巴越长,不管走到何处,尾巴总是指向背着太阳的一面。
每一次掠过近日点,它的直径都要缩小4到5米,损失大约1.5亿吨的物质。
按照这个挥发速度,哈雷彗星大概还能绕太阳两三千个周期,物质就要被挥发殆尽。
这样算下来,哈雷彗星的自然寿命,只剩下不到30万年。
然而,这一次的掠日飞行,让它原本的生命轨迹,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在它进入内太阳系不久之后,一支舰队出现在它的飞行路线之上,迅速将它包围了起来。
无数的机械战士从飞船内飞出,带着各种设备登陆了它的表面。几个月后当它离开内太阳系时,它的内部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人类在它的内部安装了曲率发动机,并将虫洞装置也转移了进去,而且还在内部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留下了大量的科研人员。
这些装置平时不会启动,哈雷彗星还是按照原有的轨迹,在星际中继续旅行。
陆平远在夜枭基地,看着投影中的哈雷彗星,默默祈祷这颗星体最好永远都不需要动用。
二十多年来,第三悬臂联盟对于虫洞装置的解析工作收效甚微,陆平不得不考虑其他迈入四级文明的方法。
虫洞装置只是四级文明的科技造物,很明显应该是先出现了四级文明,才有了人工虫洞装置。
既然破解工作进展缓慢,就应该转变思想,将主攻方向改回原来的探索发现之旅。
按照科学院的发现可推测,人工虫洞的理论原型,应该来源于宇宙中自然形成的天然虫洞。
直接解析人工虫洞缺乏核心的理论依据,要是能直接观测天然虫洞的演化,可能会有关键的理论发现和突破。
人类迈入星际只有两百多年,至今还没有天然虫洞的观测记录。寻找天然虫洞,也是制霸银河系计划中的一环。
可是银河系中到底存不存在天然虫洞,答案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在打开盒子之前没人能知晓答案。
探索整个银河系,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中心厚度1.2万光年,以人类目前3000倍的星际速度来算,在银河系银盘的切面上,航行一个横跨银盘的直径,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