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狼匠商量了一下具体的制作步骤。
这个点子是宋遥想出来的,实际操作得看狼匠的功底。
宋遥刚来时手艺或许还能胜过狼匠一筹,但经过这段时间,部落里的工具制作大多由狼匠负责,论技巧,狼匠更厉害些。
制作“笠斗坯”的第一步是编织竹篾条,这其实用的是最常见的经纬交织法。
这方法跟织布时的经纱和纬纱相似,虽然部落里没人织过布,但编箩筐的技巧还是相通的。
编织斗笠主要采用“挑”和“压”的手法。
在编织过程中,总是挑起两条经篾,压住一条纬篾,这就是竹编中常见的“挑二压一”技巧。
等到竹篾挑压编织成“捏蒂”形状后,再把它放在一个类似凉帽盖的木头模具上“套模”定型,将竹篾编织成圆锥形的斗笠半成品。
宋遥动手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木头模具,就地在附近找了一根粗细合适的木棍,将一端削尖,虽然样子略显粗糙,但用来做模具却很合适。
完成了“笠斗坯”的打造,宋遥便开始准备下一步的铺叶拼装。
斗笠是由上下两片“笠斗坯”对合,中间嵌入一片片像射线一样铺开的箬叶构成的。
他把一片“笠斗坯”翻过来,底朝上放在一个没有盖子的木桶里,准备开始铺放箬叶。
宋遥记得箬叶的样子,那次进山探险时见过,捕鱼的时候似乎也见过一些。
但现在看来,箬叶并不在身边,外面还下着小雨,虽然雨势不大,但天空阴沉,看样子很快就会下起大雨来。
这种天气外出,弄不好就会淋成落汤鸡。
找不到箬叶,宋遥便打量起部落里的竹叶来。
干竹叶堆在那里,是平时用来引火的,而湿竹叶则是昨天刚采回来,还没来得及晒干就下了雨。
干竹叶一触即碎,只能用来烧火了。
制作斗笠前,宋遥和狼匠先在塑料纸的两边各放上一小撮“擦掩”小竹叶片,防止箬叶铺上去时滑动。
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斗笠在按下去时塑料纸跟着移动,造成斗笠变形。
加上“擦掩”,就相当于增加了摩擦力。
箬叶铺满底部的“笠斗坯”后,他们把另一顶“笠斗坯”翻过来,连同箬叶一起塞进下面的“笠斗坯”凹槽里,紧紧拢合挤压,随后用竹篾轻轻穿过箬叶,锁紧边缘,把上下两层“笠斗坯”固定在一起。
为了确保两层贴合得更紧密,中间还要放上一块鹅卵石。
缝合完成后,剪掉斗笠边缘多余的箬叶,再用竹篾细致地绕着边缘锁边,一顶斗笠便制作好了。
这就是制作红军斗笠的步骤,宋遥和狼匠也照着这个方法操作。
虽然理论上看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光是第一个“笠斗坯”就反复做了好几次。
宋遥一开始还想着要制作那种尖头造型的斗笠。
宋遥和同伴费尽心思,却始终无法把斗笠的顶尖做出预期的形状,无奈之下,只得改为圆形,中间却留下了一个小洞,不得不用竹片填补。
这样的斗笠,无论是外观还是实用性,都有些差强人意。
这已经是他们能做出的最好的斗笠了,中间的工序相对简单,但竹叶的覆盖面积太小,稍微不注意就会重叠,使得斗笠显得有些臃肿。
看来,祖先们选择箬叶是有道理的,如果用箬叶,最多十来片就能完成,而且速度会快很多。
这只是他们的第一个实验品,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一次就成功反而会让人感到奇怪。
他们忙碌了一整天,终于完成了一个斗笠,但并未一次性完成,主要是因为宋遥饿了。
中午做饭的时候,正是他们放置竹叶的时候,一旦松手,竹叶可能会全部散开。
他们只能忍着饥饿,闻着饭菜的香味,疯狂地吞着口水。
等到竹叶固定好,他们才小心翼翼地放下斗笠,然后去吃饭。
最后的工序是用竹篾封边,把斗笠的边缘固定起来。
竹篾的宽度不够均匀,使得斗笠看起来一道宽一道窄,但无论如何,斗笠总算是完成了。
宋遥记得老式的斗笠里头有个圆环设计,虽说是固定起来更牢靠,但工序太过繁琐。
他思前想后,脑袋里也没个头绪,想想还是作罢,现在不是纠结这细节的时候,先弄个能用的出来再说。
做好斗笠,宋遥戴上一试,大小正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