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锦防线是从河北山海关绵延至辽宁锦州的一条狭长的筑垒地域,呈斜四十五度的东北西南走向,防线西南端的起点是山海关,前行约两百里是宁远城,再前行一百公里是东北端的终点锦州城。沿路前行,其左侧是群山巍峨的燕山山脉,右侧则是一望无际的渤海水域。山海之间的道路,最宽的地方仅有二十里,最窄的地方平原道路一眼可见尽头。
自天启二年(1622)起,帝师阁臣孙承宗以兵部尚书身份经略辽东,在他主持下,大明在辽西走廊开始铸造防线,前后总共花费了大约四年的时间,将一条纵贯二百余里的防线建造完成。而在明朝筑堡期间,后金东征朝鲜、西平蒙古、北掠黑龙江流域,巩固了自己的后方和两翼,形成了一个东起日本海、西至归化(今呼和浩特)、北达外兴安岭的大国。
东北地区体量庞大,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在东北这块土地上,自古就不乏敢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地方政权,继高句丽、辽国、金朝之后,从蒙古布里亚特族分支出来,曾为大明属国的后金又再度崛起。
在后金看来,如果说辽东是南朝向东北伸出的一只手的话,在这只手被其强大的兵锋砍断后,关宁锦防线不过是剩下的一截残肢。只凭这截残肢,南朝要进攻和退守都成问题,因为缺乏能进行机动作战的野战兵团。而后金拥有稍事动员就有十万众深度动员能达二十万众的八旗兵,其中骑兵能占到一半,凭他们就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地把握在手里。对后金军来说,关宁锦防线让他们头疼之处,在于后金大军到来时,坚固的城墙成为南朝军队的护盾,后金军队走后,南朝军又从乌龟壳出来,重新控制周边地域。于是后金决策层逐渐改变了硬攻堡垒的打法,将围点打援作为主要作战方式,其目的还是想利用自己兵多机动性强的优势,在野战中分割包围消灭掉明朝的主力部队,等其主力消耗得差不多了,防线也就剩下个一推就倒的空壳子。
在大凌河失陷后,大明决策层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诸堡成为己方有生力量的坟墓,大明撤回了宁前诸堡;在宁远经过多次考验,证明了它的坚固性后,大明决定把绥中中后所升级成和宁远一样的形制,让它成为宁远与山海关之间的支柱。待绥中堡建成,骑兵一日,步兵两日即能赶到,更有利于展开机动防御作战。
把只能防守的金国凤部后撤,把最能打的吴开先部推至第一线,也是来自大明最高决策层的意见,上面想通过这块试金石来决定下一步的攻守策略,如果吴开先守不住,那么关宁防线就需要重新考量;如果吴开先守有余力,那就放手让他干,把大明的力量重新向周边辐射扩散。
从源源不断运到的物资上,吴开先及众将们很容易便明白了上峰的用心。护国军经略辽西的计划,便是从打击辽西走廊左侧投靠后金的蒙古诸部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