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哪怕启国大军已经盘踞在中原腹地,玉璧关的守将仍然有十万之众。
就是因为无论是赵胜、赵玦,亦或是赵宁都十分清楚玉璧关的重要性。
安排大量的士兵镇守在玉璧关,就是为了防止有朝一日大溪城有变,让其余各国钻了空子。
所以,只要玉璧关还在手里,启国就不会有亡国之危。
可……
现在镇守玉璧关的大将是赵瑾……
这也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想重新派大将去替换赵瑾已经来不及了。
何况赵瑾镇守玉璧关二十余年,又无过错,他们也找不到理由换将。
赵瑾毕竟身份特殊,当初更是和赵玦不相上下,也是众王子中,最有资质被选为储君的人。
只不过后来赵胜还是立了赵玦为储君,赵瑾和赵玦的争斗这才结束。
后来赵胜去世前,就把赵瑾安排在玉璧关前镇守玉璧关。
也不知道赵胜和赵玦这父子俩是怎么想的,爷俩临死前,都要给自己儿子埋颗不稳定的,随时会爆炸的炸弹。
现在赵玦也死了,赵瑾还安然无恙地当着他的大将军。
闵先生曾经提醒过赵玦,玉璧关太重要了,赵瑾当初又差点成了储君。谁也说不准他内心究竟有没有怨怼,镇守在玉璧关始终不合适。
但赵玦到底顾念着兄弟情义,不忍心下手。
于是闵先生便选了一个较为长远的策略,他计划是待赵宁继位后,位置坐稳了,再慢慢将赵瑾手中的兵权一点一点稀释收回。最后要么给他换个岗位,要么让他安度晚年。
这样一来不会引起骚乱,也不至于让赵瑾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就是这样一个决定,让徐凤鸣跟赵宁都束手无策了。
赵瑾就是个不可控的因素,谁也说不准他究竟会不会选择跟赵晖一起造反。
徐凤鸣在心里默默哀求老天保佑,只希望镇守在玉璧关的赵瑾不要造反,否则什么都完了。
“只希望老天保佑,”郑琰晃悠到姜冕和徐凤鸣身后,抬头看着地图上玉璧关的位置:“君上的这位王叔不要跟着起哄,否则万事休矣。”
“……既然赵瑾不能撤,又不能换……”郑琰摩挲着下巴:“要么我去杀了他?然后君上再派个大将过去?”
“赵瑾是王室宗亲,或许会看在大启祖先的份上,犹豫一下的。
他又不是傻的,当初更是差点成了太子,那四国联军究竟是来帮忙的,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心里门清。
毕竟是关乎于启国生死存亡的的时刻,谁也不愿意看着自己祖先几百年打下的基业就此毁于一旦。
所以他不一定就要造反。”姜冕回头看着郑琰:“你这是生怕他不跟着赵晖造反,打算推波助澜一把,逼着赵瑾造反吗?
何况大军即将压境,赵瑾镇守玉璧关二十余年,对那里的地形一草一物都很熟悉,也知道该怎么排兵布阵。
他身上又拢聚着十万将士的士气和军心,哪怕是孟案去了都不一定能稳住军心,你现在杀了他,派谁去能安抚住军心?”
郑琰:“……”
郑琰被姜冕堵得哑口无言,徐凤鸣都笑了:“子敬,他也是好心,你别挤兑他了。”
郑琰:“殿下说得对,我脑子笨,读书少,是我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姜冕不吭声了,众所周知,阵前换将是大忌。
现在别说不能动赵瑾,哪怕是再派个人去帮忙都不行。
毕竟赵瑾镇守玉璧关这么多年,现在战事一触即发,不管派谁去,哪怕不夺赵瑾的权,只是跟着帮忙都不是明智之举。
毕竟两个实力相当的人凑在一处,争斗是难免的。
这么做,只会让玉璧关的情况更加糟糕,给即将到来的赵晖和四国联军钻空子的机会。
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现在局势瞬间转变,他们变成了被动的一方,更是把身家性命都搭在了赵瑾身上。
现在启国的生死存亡,竟然都尽数维系于赵瑾的一念之差上。
赵晖的起兵檄文发出不到半个月,四国联军就陈兵于玉璧关下了。
玉璧关外狂风猎猎作响,旗帜在空中上下翻飞,城外则是从远方赶来的庞大军队。
近三十万士兵如同乌云般涌动。
黑夜中,军营中的炊烟升起,燃起的灶火蜿蜒起伏,绵延而去,宛如天空中闪烁的繁星。
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