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地看着他:“你这是传统思维,我们的老产品不说百分之五十,现在百分之五能达到吗?不是每个老产品都达到吧,现在出口量最大的300a产品是亏本甩卖。但每个产品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老产品,人工成本都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十的极限,而ysd300产品的人工成本是多少?如果量产的话,再按照百分之四十的量,我们只生产二百套二千万元的销售收入,人力成本只有百分之六。”
周副厂长摆摆手,示意袁梁不要激动:“成本及利润,关键是销售,量的大小决定了成本摊销的限度。如果是吴厂长说的陵城矿务局包销的话,销售规模就不成问题了。”
吴厂长清清嗓子,说道:“这个大家不用担心,矿务局总工办给我们的承诺,只要开发成功他们就包销。”
,!
朱卫彬副厂长看看吴侠,看看卢建学,想转移一下话题:“你这个都样机生产了,设计还没审定完成,这不是乱了吗?”
袁梁答道:“最初厂里下达的开发计划周期是六个月,在六个月的时间内按部就班完成,衔接、统筹的难度很大,许多事项无法保证节点的对接,传统的纸质文件的转化、定期定点的汇报和反馈,技术流程的走向,都限定了我们根本无法按照六个月的期限来完成。所以,我和项目组的成员于爱华、解利民,就借鉴了当前项目管理的经验,提出边设计边生产的尝试,并编制了开发计划书,按期推进。”
于爱华一直低着头,手拿着笔做着记录的样子,听到袁梁的说话,不禁暗笑,这和我们什么关系,都是你自己定的,别给我们贴金,也别甩锅给我们。一旁的解利民则心里乐开了花,这兄弟,这谎编的,我哪有那水平,别人一听就是假的,不过这话我爱听。
朱卫彬扁扁嘴:“设计没完成,审核没完成,怎么界定最后的责任?”
袁梁接住他的话茬:“我们进行的还是测绘,大量的零件还是照搬照抄而已,对一般的通用件、非精密件、标准件等,还譬如支架、主壳体这样的零件,无关设计水平问题,我厂的哪个技术员都可以完美解决。我们只是抄作业,连变型研发都谈不上。所以,一些电子元器件的定量购买、一些零件的提前加工,也是工期的必然需要。”
朱卫彬还是不依不饶:“那生产的话,专用设备要购买、人员要培养,何时能达产何时能生产。”
二分厂厂长高晓华来给朱卫彬助威了:“这是厂里统筹安排的事,还不到操心的时候。不过,ysd300产品,我们二分厂看来还真干不了。”
吴厂长不耐烦地说道:“谁干不来就不干,不行的话就组建新车间。”
会议室暂时平静了片刻,周副厂长仔细地看着图纸,这几张图纸正是ysd300产品的核心,周副厂长忽然脸色一变,指着图纸,问道:“袁工,你说的还未安排解利民他们干的是这里吗?”
袁梁离开位子,走到周副厂长跟前,看看图纸,说道:“是的。这也是最后的出图,这个部分的出图,其实我是出了两种方案。”
周副厂长疑惑地看着袁梁,朱卫彬不甘心地叫起来:“哪有出两份的道理,生产上按哪个干?”
吴厂长鼓励的眼神看向袁梁,他似乎看到了袁梁的胸有成竹,对袁梁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小袁,你说说,你说。”
袁梁指指图纸,说道:“首先,我们先是测绘的原件,肯定是常规测绘,一丝一毫都没有变,这份图周厂长还没有看到。周厂长现在看的,是我们在原件的基础上,做了设计变动的。”
会议室再次轰动起来,大家禁不住交头接耳起来。这在一机厂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吧,从来都是原机测绘,照搬照抄,都是走的老路,走的一条路,而且从没有失败过,今天这个讲解的家伙也太胆大妄为了吧,真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了。
朱卫彬也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虽然分管生产,技术水平还是有的,面对一个年轻的技术员,自我感觉还是有绝对的权威,他实在忍不住了:“设计变动了?那就是设计变更了,和原机不一样了,我们厂历史上的测绘还从没有过啊,这个技术水平,我怎么感觉还差很多啊。”
袁梁看着一向左右逢源的朱卫彬,感觉今天他明显偏向了卢建学,昨晚上聊到的三国演义,没想到演变成了四国乱战。其实,朱卫彬大多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但同样是技术出身、现在已是高级工程师的他,就要杀杀袁梁的锐气。
袁梁心中微微一笑,作为副厂级领导,大多时候叼着烟转在他常去的办公室,二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