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厂长办公室,周副厂长、设备处处长高冰、袁梁、唐汉平正围坐一圈,讨论着袁梁提交的食品厂项目方案,主要是基建、设备,预算是两百万元,就看怎么分配。
高冰、袁梁、唐汉平三人坐在靠西墙的三人沙发上,沙发前是一个大大的茶几,周副厂长坐在靠北的一个单人沙发上,吴厂长则拉过来一个活动圈椅坐在茶几的另一面。
吴厂长、周副厂长都手拿着袁梁的投资计划,上面列满了投资的各分项及额度。
吴厂长看着,皱起了眉头。袁梁看看吴厂长,看看周副厂长。
终于,吴厂长说话了:“你这个基建的投资,比例太大了,这地面、墙面、隔断,投资高了。”说着,在投资计划上又划了一道:“还有这里,房间多、功能多,都按照这个方案的话,设备的投资明显偏少,不能顾此失彼啊。”
袁梁答道:“我的思路是,地面、墙面、隔断、房间,包括员工更衣室、办公室,这些都在一个大的空间里,一旦建好,后续的基建改造将很难,这个标准要高。至于设备的投资,我认为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适度投资为好,为将来的扩大生产,或设备更新留下空间。”
吴厂长说:“基建可以简陋些,我们条件好了还是要换车间,现在改造的车间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换地方,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袁梁说:“这个计划就是初步的达产后的投资,如果要扩大生产,如果上易拉罐流水线,这些设备没几个能用上,只能是另起炉灶。”
吴厂长和袁梁的方案几乎是相反的,周副厂长看看二人,不说话。
高冰虽然是设备处处长,但对食品机械一窍不通,也没有参加过前期的工作。唐汉平都是跟着袁梁,袁梁说什么就是什么。几个人几乎是僵在了这里,周副厂长说:“你们先回去,再好好考虑考虑。”
袁梁和唐汉平回到了办公室。袁梁和吴厂长的方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站的位子不同理念不同而已。作为技术出身的袁梁,就想着一次投资到位,一次达产,一次成功。而吴厂长想的是以后的扩产,是设备的保值增值,是充分挖掘设备的潜能,而附属功能、人员消耗上明显少了些兼顾。
一会儿,周副厂长来到袁梁处,手里拿着投资计划,递给袁梁。袁梁看时,不禁呆住了,这不是刚才的讨论方案吗,不是吴厂长反对的吗?他怎么给批了。袁梁疑惑地看着周副厂长。
周副厂长看看袁梁:“吴厂长在办公室转了好几圈,抓过来就批了,他对我说,还是遵从你的意见吧,你还是从项目本身考虑的多。”袁梁喊道:“太好了。”周副厂长带着欣赏的眼光看着袁梁:“你的方案也无懈可击,吴厂长也不好反驳。你看,吴厂长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抓过来就批了,这样的情形可是很少见的。不过,批是批了,在具体操作中,你也要兼顾一些,自己再想想办法吧,总要照顾一下厂长的意见。”袁梁答道:“没问题,我会顾全大局的。”
厂里的员工怕见厂长,不愿见厂长,其实厂长也不是那么可怕,袁梁心想。
车间里,袁梁、唐汉平和建筑班的铁班长正看着图纸,袁梁指着图纸说着整改的地方。
铁班长招呼着建筑班的人去干活了,袁梁站在车间门口看着,除了几个预留的地方,车间已见雏形。车间办公室、更衣室、质检室、化验室、配料室、原料库等已经建好,生产区、半成品区、包装区、成品区也已经区域划定,搭建、隔断完毕,车间的顶棚全是石膏板封顶,全是吊着的日光灯,车间的全部地面是白色的瓷砖铺就,生产区域或瓷砖黏贴到顶,或根据要求也有一人多高,整个车间干净亮堂。
袁梁站在预留的生产设备区域,再次把量着,生产设备要进场了。除了几个简单的非主要设备,其它设备都是按照李华林教授的推荐,主要是淮州、榕城的两个生产厂家,尤以榕城厂的设备最多。
在食品厂生产设备购买时,袁梁曾要求一机厂设备处进行采购,但被吴厂长以设备处不熟悉不了解而否决,袁梁只好按照李华林教授的推荐联系厂家,在多次的询价、沟通后,基本确定了两家工厂的采购产品。
早晨,袁梁拿着设备的说明书、设备样本、设备报价,以及谈好的价格,去向吴厂长汇报后,再次填好设备采购申请单,去吴厂长处报批。下午,吴厂长打电话,告知袁梁,设备采购申请单已审核、批复,要袁梁过去拿。
袁梁填写着出差申请单、借款单,唐汉平去找司机于奎志,安排车辆一起去榕城。
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