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秦律对马匹的保护也有相应的条文,‘伤乘舆马、决革一寸,赀一盾,二寸,赀二盾,过二寸赀一甲’,另外,燕国也可算是养马大国”。
熊槐哈哈大笑,“伯灵对历代马政真是如数家珍呐!秦、燕…唉!”熊槐长叹一声。
众人皆知大王为何叹息,战马的养成,需要优良的养马地。秦、燕两国,秦国占据着最优良的养马场,其次是燕国。而楚国地处南方,并不适合养马,其战马来源几乎全靠采购。
,!
熊槐眉头紧皱,楚国的马政现状与后来的宋朝是何其相似!
都是南方政权!
赵宋王朝在建国之初就已经丢失了燕辽、河套、陇右等优良战马产地,终宋一朝,战马主要靠从吐蕃和回鹘进口。但依靠进口战马远远不能满足建立一支强大骑兵的实际需求。
虽然宋朝战马来源也不少,官方饲养,民间饲养,茶马贸易,但因为没有好的马场,以至于饲养出来的为数不多的马上只有极少数堪为战马。
饲养战马有着非常严苛的条件。
首先,马的消化能力很弱,因为马不像牛一样会反刍。所以,养马想一次喂饱几顿不吃,那是不可能的。历史上也有类似记载:“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牧制置使言,淳泽并诸处马监,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时,马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而马一瘦弱就干不了活了。
其次,马的胃口很大,但马不能光吃草,还得喂粮食,特别是干重活时,战时的战马就更不用说了,几乎“一日三餐”都得喂粮食,甚至是普通百姓都吃不上的豆料。
第三,马除了平时饲养成本高以外,即使没啥重活,和平时期也会发生意外。比如饶州“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十有五,驹之成者二十有七”。有一种观点说,宋朝养马不行,是因为搞国营,如果私人养马就好了。那么,如果马监不行,真让私人养呢?
其实,宋朝也曾经试着鼓励民间养马。《宋史》记载:“元丰三年春,以王拱辰之请,诏开封府界、京东西、河北、陕西、河东路州县户各计资产市马,坊郭家产及三千缗、乡村五千缗、若坊郭乡村通及三千缗以上者,各养一马,增倍者马亦如之。”显然,城市户家产要达到三千贯,乡村五千贯,这才养得起马。这要求显然是比较高的,普通农户根本养不起马。
再者说,养马需要大量的土地,宋朝群牧司言:“马监草地四万八千余顷,今以五万马为率,一马占地五十亩。”而五十亩地,差不多是一个中上等五口之家的水平了。因此,民间养马并不是普通人家可以承受的。
我国古代有六大养马地。
其一,西北养马场。这一地区包括古代西域,草原丰美,各族人民历来以畜牧为生,盛产良马。两千多年来即为中国主要的良马资源地。陕西、甘肃地区养马也有悠久历史。公元前约900年,非子在汧、渭之野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成为秦国的始祖,秦马也因此有名。以后汉、唐时的大型国营养马场,即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代表马种是河曲马、大宛马。
其二,塞北养马区。战国以后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在塞北相继兴起,拥有庞大的马群。通过民族间的贸易、战争和迁移,这一地区的大量马匹自周、秦以来不断传入中原。如唐代在北边设马市,贡马有的甚至来自贝加尔湖一带。明、清宣化、大同等边塞重镇每年向塞外市马定额达34万匹。从辽、金、元到清代,察哈尔草原都是主要的养马地。代表马种是蒙古马,蒙古铁骑的机动性天下无双,就得益于蒙古马。
其三,西南产马区。包括西藏地区,西南地区养马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巴蜀商贾已在这里进行马匹和其他畜产贸易。东汉曾在四川、云南设置马苑。西南马适于山区生态环境,不乏名贵良马,但作军用多不及北方马。
其四,东北养马区。包括现在的东北地区以及古代的幽云十六州,春秋、战国时的东胡及继起的鲜卑、乌桓,都是骑猎部族。鲜卑东面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人以营农为主,也产名马。契丹、女真族先后建立辽、金后,曾设有宏大的群牧组织。辽国养马达百余万匹,金世宗时仅7处群牧所养马就达47万匹。
其五,中原养马区。中原自古车骑驰逐,养马颇盛,唐代在河东(今山西)设有牧监,“马产甚蕃”,但由于长期缺乏优良马种,此地所养之马一般作为民用,除了宋朝。
其六,东南养马区。中国素有“南船北马”之说,东南地区养马业不发达,但也并非绝对不宜养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