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嬴驷登时怒了。他杀商鞅,一则为报当日之仇,二则为巩固王位,却不是认为商鞅变法有什么问题。
当时他是没有办法,只得拿商鞅祭旗。现如今他大权在握,哪里还会任由一小撮顽固势力摆布?
对于这种人,赢驷毫不手软,当着一众朝臣的面将此人拿下、斩首,接着怒喝:“今后凡言废除变法者,立斩无赦!”朝臣们震惊当场,人人噤若寒蝉,自此再也没有人敢再提此事。当然,针对张仪的攻讦也因此而消停了下来。
在有心人的刻意传播下,关东五国合纵攻秦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咸阳城。最先有所行动的是关东各国的商贾,他们有些人甚至比秦国上层得到消息还要早。
咸阳商坊开始躁动起来。齐、楚、魏、赵、韩五国数十万大军攻来,秦国如何抵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以为秦国这次恐怕是要完了!秦国完则完矣,只苦了他们这些在秦国行商的关东商人。秦国将如何对待他们?该走该留?此时若走,秦国放人还则罢了,顶多是损失些财货,只要人还在,一切都好说。怕只怕众商贾带着大批财货一窝蜂离秦,此行径万一惹怒了秦人,将他们连人带货一起扣下,那时候恐怕就身不由己了。
也有人认为秦国乃四塞之地,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秦国既有司马错、樗里疾、公子华这样身经百战的名将,旦夕又可征召数十万百战之师,五国纵使百万大军亦难破关而入。不得不说,这种人是极有见识的,只不过相比大多数诚惶诚恐的人来说,算是凤毛麟角,左右不了大局。
楚国郑氏在秦国的六国商坊有不小的产业,也是楚国的一处信息来源。只不过自从郑康从政之后,郑氏在秦国的产业便改名换姓,以免被秦国的谍报组织盯上。虽然改换了门庭,实则掌控人还是郑氏。郑氏的大管家此时便在六国商坊,他受郑康之命暗中潜入秦国,一来打算处理掉这些产业,二来也为打探一些消息。
消息传到商坊,大管家便暗中联络了一批关东各国的商贾,协商下一步改如何行事。大管家自然是希望局面越乱越好,最好是惹得秦国大开杀戒,也好断了关东各国对秦国的最后一丝希望。
众人说来说去,莫衷一是。大管家见状拍案激昂道:“五国数十万大军激将杀到,秦国灭亡在即,其人久处西陲,杀戮掠夺成性,相比戎狄有过之无不及,其自知灭国在即,必将大肆掠夺各国商贾。在下料定,旬日之内,秦军必会突然封锁国界,并将我等财货尽数抄没。为今之计,只有一个字:走!便是这句话,信不信由得尔等。我这便回去收拾,天亮离开咸阳!”说完拔脚就走,留下众人一片愣怔。
片刻之后,巨商大贾们猛醒过来。危邦不可居,此时不走,更待何时?要真教此人说准了,几代辛苦积累的财富甚至身家性命,岂不都要付诸东流?思念之下,人人脚步匆匆离去。顷刻之间,长街车声辚辚,关闭店铺、盘点货物、雇佣车辆,整个商坊立即紧张起来。一夜之间,咸阳的车马价钱猛涨了十几倍。
商贾逃亡风潮惊动了赢驷,他连夜召集张仪、樗里疾等人商讨对策。
张仪很是瞧不上这些望风而逃的关东商贾,他请求赢驷立即关闭咸阳四门,只进不出。
樗里疾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这只是商人为求自保不得已而为之,不好过分苛责之。眼下联军将至,大战即将开启,些许慌乱在所难免。眼下更当令国人、列国商贾放宽心,愿走愿留,细听尊便,如此方可向世人传达秦人战必胜的信念。只要他们对秦国有了信心,自然愿意留在秦国。可若是将其扣留不放,各国商贾包括咸阳国人,必会以为秦王对战胜合纵大军并无信心,如此人心更乱,局势更加难以掌控。
赢驷沉吟半晌才作出决定,令樗里疾出面劝说商坊中的商贾,令其安心,并言明秦国有信心挡五国大军于函谷关外,若是有人对秦国无信心,大可离去,秦国绝不拦阻。对于那些留下来的商贾,今后五年内,税赋将减半,政府一应采购,也会优先考虑他们。
许多人因此留下来,先作观望,大部分还是决定要走。虽然秦人并不阻拦商贾离开咸阳,但是盘查地却异常严格,许多商人都被抓了回去,理由是携带了不利于秦国的情报。
乱的不止是咸阳,各地也纷纷报来了民众的骚动。埋藏粮食,坚壁财货,已经成为风潮。河西高原靠近魏国、韩国边界的民众,已经开始络绎不绝地逃向关中,更有一些人逃往深山老林,躲避兵祸。
秦国立国以来,何曾如此震撼慌乱过?更可况是在国力如此鼎盛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