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苏秦回到了郢都。一去数月,归来已无青涩。
数月里,苏秦奔走于燕、赵、中山之间,游说三国支持公子高发起的逐张仪出魏国的行动。
公子高虽已不容于魏,但其背后却是楚国,三国也知其只不过是楚国推出来的幌子而已。
楚王的面子总要给的。
这两年赵雍愈发沉稳,肥义辅佐也是呕心沥血,赵国业已自赵肃侯去世之后连番与秦、魏、齐三国的大战中慢慢恢复。除却相国肥义、安平君赵豹两大柱国外,赵雍新近提拔了楼缓、李兑这样年轻的才识之士。
震惊于楚国骑兵的强大实力,赵雍终于知道楚王当初为何要从赵国购买战马。于是也将目光瞄向了北方的东胡、林胡,胡地以游牧为主,盛产优良战马。一来可以消除赵国北境胡人的威胁,让赵国安心向南发展;二来可以获得大量的战马,组建赵国自己的强大骑兵部队。
赵雍虽然低调,野心却不小,他欲先扫平胡地,之后吞并中山,尔后南下与齐、魏相争。而眼下,赵国南境的威胁需要有人为他牵制,楚国是最佳的选择。故与楚国结盟,事事以楚为主,意在怂恿楚国与齐、魏、秦相争,赵则暗中积蓄力量。
是以,当苏秦觐见赵雍表明来意之后,赵雍想都没想便爽快地答应了。
苏秦第二站是燕国,他到蓟城后先找到了弟弟苏代。
苏代在苏秦仕楚之后不久便离开洛邑来到了齐都临淄。他游说相国田婴,希望由田婴将其引荐给齐王,却没想到田婴不为所动,苏代连成为田婴门客的机会都没有。苏代齐国之行唯一的收获便是结识了田婴之子田文,田文与苏代惺惺相惜,只可惜田文也不敢收留他。
苏代心中难免沮丧,大兄苏秦已经在楚国得到了楚王的赏识,而他却连齐王的面都没见到。他不甘心,他之所以没有追随大兄去楚国,就是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认为论聪明才智,他不比大兄差,所以他要走出自己的路,一条与大兄不一样的路。
没过多久苏代便有了新的目标,燕国。他拜访了燕相子之,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终将将子之说服,成为了他的门客。
在苏代眼中,燕王哙只一庸主,反而相国子之却极富野心,五国相王之后,因为与楚国结善,子之在燕国的地位水涨船高,成了执掌燕国军政大权的相国。这两年燕王更是大事小事皆由子之定夺,可以说子之几乎已经成了燕国实际上的王。燕王的这一昏聩行为助长了子之取而代之的野心,苏代在游说过程中试探出了子之的贪念,不由得大为振奋,他便决定做子之的门客,为其出谋划策。
燕国也不是没有明白人,太子平便是其中之一,他已经成为子之的眼中钉,时不时地在燕王面前诋毁几句。姬平自知独木难支,便在朝中寻找援助,将军市被也不满子之的独断专横,与姬平暗中勾连起来,慢慢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对子之不满的还有公子职,只不过一来公子职年轻,在朝中并无势力,而二来也非嫡出,在苏代孤立太子平的建言下,子之三言两语便将公子职打发去了赵国为质。
苏秦的到来令苏代很是兴奋,他大谈子之如何如何英武决断,燕王如何昏庸无能。
苏秦听曲知意,子之若能取燕王哙而代之。他这种人,若不将燕国搅乱,便会搅动四邻,尤其是齐国。
这对于楚国当然是有利的。
苏秦便让苏代代为引荐,苏秦先与子之表明来意,当然也说了楚王对子之印象深刻诸如此类的美言。
引楚国为外援,子之求之不得,自然应允参与对张仪的声讨与驱逐。
临行前苏秦问苏代,其后是否有打算去楚国与他一同辅佐楚王。
苏代摇摇头,又指了指南方。
苏秦也不劝说,辞别苏代前往此行第三站,中山都城灵寿。
灵寿原本是乐羊的封地。当初,乐羊之子乐舒在中山为将。魏文侯派乐羊伐中山,中山公便派乐舒抗击魏军,并以乐舒的性命要挟乐羊。乐羊为了向魏文侯表示衷心,不为所动。中山公一怒之下便拿乐舒熬了肉羹,并给乐羊送了去。乐羊虽然心里哭,嘴上却说好喝。
乐羊最终灭了中山。
然而,他得到的却是魏文侯的忌惮,为何?
一个连自己亲生儿子都吃得下去的人,还有什么能够牵制他,他还有什么事情是不敢做的?
这样的人,谁又敢信任他呢?
魏文侯将乐羊封在了灵寿,乐氏一族举家搬迁过去。但从此乐羊再未受魏文侯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