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告破。”
双重打击,魏崇延之前的精气神一下子落了下去。
郾城被攻破,是没有悬念的,毕竟重炮问世,贾政道能用重炮破晋国的沁阳城,韩世忠就能用重炮破魏国的郾城。
但这份汇报重点阐述了巷战的失败,夏军以强势的进攻快速粉碎外城的绝大多数防御。
刘宜所说的巷战,说起来容易。
站在朝堂上,人没有面临现实的压力,说什么都容易。
只有真正在前线的人,才知道,手里没有精锐之师,跟韩世忠的部队打巷战是多么痛苦的一时间。
“陛下应该立刻撤回右相的兵马!增援郾城!”魏无忌看完情报后斩钉截铁地说道,“朝堂上所有官员的建议,先一律否决!前线危机,一定比我们想象的最糟糕的结果还要严峻!”
“沁阳郡不要了?”魏崇延不甘心地问道。
“不要了,郾城最重要!”
魏崇延苦着一张脸,声音颤抖地说道:“沁阳郡已经拿到手里了,岂有放弃的道理!”
“秦州总兵力无法支持我们两个都要!陛下难道想失去秦州三郡吗!”
魏崇延痛苦地想了很久,才说道:“立刻调贾政道回援!不得有误!”
就这样,三国局势再一次变动。
太康年间的第二次夏魏之战的表面原因是,晋国内部保守派趁着第一次夏魏之战夏国被削弱后趁火打劫失败,引发的魏国出兵攻打晋国,进一步推动了大夏围魏救晋的策略。
从而爆发了秦州的郾城之战。
郾城之战前夕,魏国高层已经预测了李彦和韩世忠的策略。
魏国高层采取的反制措施是对徐州进行试探性进攻,给大夏施压。
魏国高层推动徐州之战的几个内在原因如下:
一、第一次夏魏之战,虽然魏国以伐夏失败告终,但大夏损失惨重,魏国高层认为大夏短时间内无法恢复。虽说江宁城的多方细作都证实了李彦在三镇快速增加兵力。但无论是魏崇延还是贾政道,都认为大夏的防御暂时是薄弱的。
二、魏国掌握了重炮技术。
三、大夏内部推出新政,地方对李彦的杀戮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这几点因素,都让魏崇延捕捉到了机会。
不过正如魏无忌分析的那样,魏夏之间,一旦扩大战争,将再一次进入全线大团战。
魏无忌给魏崇延定下的联合契丹,先灭晋,最后孤立大夏的大战略,魏崇延并非不采纳。
事实上,徐州之战很容易让人误会魏崇延是想要将夏魏之间的战火全部点燃。
第二次徐州之战,魏崇延有两个战略目的:
一是试探徐州虚实。
二是在东线施压,让李彦在干预西线的时候,有所顾虑。
但魏崇延没料到,东线试探性南下,居然也能在短时间内打成这样。
这种战果,只能让魏国高层认为李彦在徐州已经布下大量精锐,形成了一股非主力大军不可撼动的防御力量。
这进一步验证了魏无忌战略的正确性。
并且,徐州和郾城的结果,给魏崇延巨大的压力,进一步推动了魏国内部的政治变化:对夏国主和派抬头。
这让魏崇延开始全面重视与大夏的商业往来。
同时,魏崇延决定再派使者到江宁城,缓和两国关系。
实际上,魏国有魏国的问题,晋国有晋国的痛苦,大夏也有大夏的难处。
进入八月,大夏朝堂上下一直人心惶惶。
无论是旧派官员还是新政提拔的官员,都对目前的整体局势感到担忧。
西线战火重燃,潜伏在江宁和姑苏的魏国细作到处散播魏军强势攻入徐州的传言。
这个时候,皇帝陛下还在苏州大开杀戒,甚至把王儒这样的人下狱。
不少京师的官员向李彦奏疏,委婉地劝谏皇帝陛下应该以大局为重。
有一些官员甚至认为,一旦皇帝真的杀了王儒,苏州各地士绅必然会采取消极态度应对朝廷的各项政策。
例如对徐州粮食的调运,一定会出现表面喊口号支持,私下却找一大堆理由拖延。
对于这些奏疏,来一封,李彦烧一封。
还有劝李彦赶紧回京主持大局的,有人公开在奏疏里弹劾宋濂,指责他任人唯亲,擅权祸国。
从奏疏上隐约的唾沫痕迹可以推断出,这位官员在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