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的厂房通了电的都开始运行机器,有基本上无限制的电用比刚过来时轮流用电的情况好多了。
温燕新小心翼翼地将印刷机和硬币冲压机接上电源,并仔细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无误。确认一切准备就绪后,他轻轻按下启动按钮,测试机器的运转情况。
随着一阵轻微的嗡嗡声响起,机器开始平稳地运作起来,各个部件协同工作,毫无异常。看到这一幕,温燕新心中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接着,他向仓库管理员申请领取一块银饼,准备亲自用冲压机制成银元。拿到银饼后,他熟练地将其放入冲压机的模具中,调整好位置,然后开启机器。只听“咔嚓”一声脆响,一个崭新的一元银元便从模具中弹出。温燕新眼疾手快地接住银元,拿在手中细细端详起来。
由于这块银元是由纯银制成,质地相对较软,所以温燕新忍不住用嘴巴试着吹了一下。刹那间,清脆悦耳的声响回荡在空中,仿佛一首美妙的乐曲。他定睛一看,发现银元上的纹路十分清晰,栩栩如生。
正面印刻着朱元璋的正面头像,下方则醒目地写着“洪武大帝”四个大字,而在头像上方,则标有“一元”字样。银币的背面则印有“当一两”三个字,下面还有八个较小的字——“火耗归公 崇祯三年”。
欣赏完这个精美的一元银元后,温燕新意犹未尽,决定再尝试制作一枚半两的银元。
于是,他迅速更换了冲压机的模具,再次将银饼放入其中,重复之前的操作步骤。不一会儿,另一枚半两的银元也顺利诞生了。与一元银元相比,这枚半两银元的个头稍小一些,但同样精致美观。
温燕新拿起它吹了吹,虽然声音不如一元银元那般响亮动听,但也还算不错。此外,除了头像变成了永乐大帝以及标注的是“当半两”外,其他方面与一元银元几乎如出一辙。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枚银元的边缘都特意设计了齿口,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当地土着使用刀具将银质部分刮削下来。
完成制作后,温燕新满心欢喜地拿着这两个样品展示给周围的众人观看。大家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盯着这两枚银光闪闪的银元,眼中流露出惊叹之色。经过一番观察和讨论,众人一致认为,以当前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想要仿造出如此逼真的银元恐怕并非易事。
随后,有人提议对这两枚银元进行称重,看看实际重量与预期是否相符。结果显示,一元银元的重量为 36.2 克,半两银元的重量为 18.1 克,均比原先预计的要重一些。经过分析,大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在制造过程中并未添加其他金属,导致纯银的比重较大所致。
首肯后开始熔炼手里所有的文银了在加入2%锌的和8%铜(参考民国时期的银元)后就开始成型成,压成2.6毫米的银板开始冲压,一次5个冲,60多万估计可以冲80万两左右,多的都是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