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一片寂静。大臣们的心中既有紧张又有赞叹,他们不知道李世民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一些大臣们担心张玄素会因此触怒皇帝,遭受责罚;而另一些大臣则对张玄素的勇气表示钦佩,他们也深知此时大兴土木确实不妥,但却不敢像张玄素那样直言进谏。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朝堂上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李世民瞪大了眼睛,眼中射出一丝怒光。他紧紧地盯着张玄素,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他心中恼怒,自己身为一国之君,难道连修缮一座宫殿的权力都没有吗?
此时,朝廷众臣们的心情也十分复杂。他们的脸上露出不同的表情,有的忧虑,有的赞同,有的则保持着沉默。他们知道,张玄素的话虽然刺耳,但却有一定的道理。他们也在思考着大唐的未来,希望李世民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过了一会儿,李世民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他开始冷静地思考张玄素的话,心中明白,自己确实有些欠考虑了。他想起了那些在战乱中受苦受难的百姓,想起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他知道,自己不能为了一时的奢华而忽视百姓的疾苦,不能重蹈隋朝的覆辙。
李世民微微叹了口气,脸上忽然云开雾散,微笑着说:“你说得好啊!朕没有仔细考虑,以至于失误到这般地步。所有的建造工程都应该马上停下来。朕有魏征,有你这样的臣子做镜子,可以经常看见自己的过失,随时改正。”李世民的声音中充满了真诚和感激,他知道,张玄素的直言进谏是为了大唐的未来,是为了百姓的幸福。
张玄素听到李世民的话,心中松了一口气,连忙跪地行礼道:“陛下圣明,臣只是尽臣子之责,为陛下和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张玄素的声音中充满了喜悦和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李世民终于听取了他的建议。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张卿之忠直,朕深感欣慰。朕当以此次为鉴,今后更加谨慎地做出决策。”李世民的声音中透出一种无可更改的坚定和决心,他知道,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必须时刻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念,才能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随后,李世民下令停止了修洛阳宫的劳役,并赏赐张玄素彩帛二百匹,以表彰他的直言进谏。
散朝后,那彩帛与张玄素一同进入张府,彩帛在阳光下闪烁着绚丽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李世民的宽容和大度。
此事传到长孙皇后的耳朵里,长孙皇后也暗暗称赞了张玄素。她知道,张玄素的直言进谏是为了大唐的未来,是为了百姓。她也为李世民的宽容和大度感到欣慰,自己丈夫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能够听取臣子的建议,做出正确的决策。
魏征对张玄素的勇气和忠诚满是感慨和敬佩,就连他也感叹地说:“张公论事真有扭转天意的能力,可以说仁义诚信之人的话,给国家的利益是很大的啊!”
梦中的李志,现在长孙皇后的怀中,也是一阵无语。他知道,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的。遇到这种杠精,杀又杀不得,杀了反而成全了他们的美名,皇帝变为暴君。但是历朝历代,这种诤臣大多出现在开国之初和蒸蒸日上之时,平庸治世几乎无诤臣生长之土壤,即便有,也是偶尔出现。可即便如此,诤臣也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就会像李世民一朝那样,杠精扎堆,除了张玄素,还有魏征、孔颖达、于志宁、杜正伦、陆德明等等,想一想就头疼。
李志总结为:当昏君,自己快乐,百姓受罪;当明君,自己受罪,百姓安乐。
在张玄素的劝谏下,大唐避免了一次可能的错误决策,百姓们也得以继续安心地休养生息,为大唐的繁荣富强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而张玄素的勇敢和忠诚,也成为了大唐历史上一段佳话。
但是随后,张杠精就被发配给时任太子李承乾当老师,多年以后,李承乾受不了张玄素,甚至派人暗杀过。另外,几年后,洛阳宫照修不误,这也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