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恩情铭记于心,永生永世不忘。日后必当肝脑涂地,为大唐效犬马之劳,万死不辞!”
册封仪式结束后,李治兴奋地对李世民说:“父皇,这次册封之后,吐谷浑就真正是我们大唐的属国了。”
李世民笑着说:“是啊,治儿,这一册封,不仅让我们拥有了对吐谷浑的宗主权,更有利于维护我们在西北地区的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以后,我们还要多多帮助吐谷浑发展才是。”
在遥远的吐谷浑,当诺曷钵听闻自己竟被册封为河源郡王以及可汗时,内心的喜悦如汹涌澎湃的波涛一般,瞬间冲垮了他情绪的堤坝,泪水夺眶而出,顺着脸颊滑落。他激动得声音颤抖着向族人宣告道:“伟大的大唐皇帝陛下对我这般厚爱有加,此等恩情如同高山仰止,我们万万不可辜负圣上的隆恩啊!从今日起,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学习大唐的一切,务必让我们的吐谷浑脱胎换骨,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话音未落,吐谷浑便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地引入唐朝先进的历法。众多博学之士被紧急召集到一起,他们围坐一堂,全神贯注地聆听来自唐朝的专家讲解历法的复杂计算方法以及详细的使用规则。其中一位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学者,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他迫不及待地转头对着身旁的同伴高声说道:“瞧瞧这唐朝的历法,简直精妙绝伦!相比起咱们过去所使用的,它可要准确得多啦!有了这套历法,日后咱们也能够像大唐那样,精准无误地把握播种和收获的时节喽。”
与此同时,目光长远的诺曷钵还精心挑选出了族内最为杰出的一批子弟,并着手筹备将他们送往繁华昌盛的唐朝去侍奉。在送行之际,诺曷钵语重心长地叮嘱这些即将远行的子弟们:“孩子们呐,此番你们前往大唐,责任重大。一定要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大唐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用心领悟那繁琐却又高雅的礼仪规范。并且,要与大唐的皇室成员以及贵族们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友谊,和谐共处。切记切不可行差踏错,丢了咱吐谷浑的脸面哟!”众子弟们纷纷颔首示意,眼神坚定地表示定会谨遵族长的谆谆教诲。
这些子弟们来到长安后,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李治带着他们在长安中游览,介绍着大唐的壮丽景色和辉煌文化。他笑着对子弟们说:“你们看,这就是我们大唐的皇城,漂亮吧?以后你们就在这儿生活,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问我。”
子弟们看着宽阔的街道、金碧辉煌的宫殿,眼中满是惊叹和羡慕,他们对李治说道:“殿下,大唐真是太伟大了,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在吐谷浑国内,随着唐朝历法的推行和对大唐文化的学习,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集市上,商人们开始使用唐朝的度量衡,交易变得更加公平有序。一位商人高兴地说:“这唐朝的度量衡真方便,大家都用一样的标准,再也不用担心被坑了。”
农田里,农民们按照唐朝历法的节气安排农事,庄稼的收成也越来越好。一位老农看着茁壮成长的庄稼,感慨地说:“这大唐的历法真是神了,照着做,这庄稼长得可真好,看来我们以后都得跟着大唐走啊。”
唐朝的文化也在吐谷浑广泛传播。学堂里,孩子们开始学习汉语,背诵唐诗。一位老师教孩子们念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孩子们虽然发音不太标准,但都学得很认真,他们对这新奇的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喜爱。
在唐朝这边,李世民也没有忘记对吐谷浑的支持。他派遣了一批能工巧匠前往吐谷浑,帮助他们修建水利工程。
工匠们到达吐谷浑后,与当地百姓一起劳作。一位工匠对百姓们说:“咱们修好这水利工程,以后你们就不用担心缺水了,庄稼能长得更好。”
百姓们都很感激,纷纷为工匠们送水送饭。
同时,李世民还让礼部挑选了一些优秀的文化使者,前往吐谷浑传播大唐的礼仪制度。
文化使者们在吐谷浑的王庭里,向贵族们讲解大唐的礼仪。他们演示着君臣之礼、宾主之礼等,贵族们都看得津津有味,纷纷模仿学习。一位贵族笑着说:“这大唐的礼仪真是优雅,我们学会了,以后在各种场合也就更有规矩了。”
在军事方面,唐朝与吐谷浑也开始了合作。唐朝派遣将领前往吐谷浑,训练他们的军队。
训练场上,唐朝将领大声喊着口令:“刺!砍!”吐谷浑的士兵们认真地执行着命令,虽然一开始有些混乱,但在不断的训练下,逐渐变得整齐有序。将领对士兵们说:“你们要记住,只有训练有素,